大英位于川中、涪江中游,它山川奇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这块红土见证了数千年风云变幻,十数计朝代兴衰,几经更名异姓,几多分合变革。古代《史记》、《三国志》、《唐书》等名志均见其属地辖所与建置的沿革。那一江潺潺东去的郪江水默默地记载着这段漫长的史话…… 郪县时期(公元前201-公元355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发义兵,项羽、刘邦乘机灭秦。公元前207年秦灭楚汉之争继起。弱汉胜强楚,楚败,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建汉称帝。刘邦曾被楚封为汉中王,之所以胜楚,多借助张良、萧何、韩信和巴蜀人才。既立汉、功不忘巴蜀,遂将境内地名冠以“汉”字褒奖之。改嘉陵江为西汉水,蜀中多以汉字立县,如安汉(南充)、汉昌(苍溪)、宣汉、广汉等。以汉字立县在内的13县又隶属广汉郡,广汉郡又于汉武帝元封五年隶属益州(成都)。县境属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和郪县(治所今三台县郪江镇)辖地。大英县境属郪县辖地。 汉武帝太康元年(280元)废东广汉郡并入广汉郡,郪县改作伍城县,县境分属广汉郡广汉县、伍城县辖区。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原蜀汉名将李严、李丰后裔李明、李寿、李势据蜀反晋建立成汉政权(公元303-347年),将广汉郡治由梓潼迁往雒县(今广汉市境内),复伍城为郪县,县境属地不变。 西晋末,原战国诸侯及秦汉、三国名将后裔纷纷叛晋,群雄征战不息。西晋政权摇摇欲坠,被迫迁都建立东晋。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名将桓温受命伐“成汉”政权。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宁”意改德阳郡为遂宁郡,郡以下建置及县境属地不变。 巴兴县时期(355年-555年)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该年为分郪县东南部和广汉县南部临郪江、涪江地带置巴兴县,治地灵鹫山。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名为长江县,巴兴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百年,为大英县历史的早期,史称“巴兴县时期”。 巴兴县历经东晋、刘宋、南齐、梁、西魏等五个封建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时代。巴兴县是当时蜀中一座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重镇,巴兴城的建立,拉开了大英历史的帷幕。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谯纵在巴兴县水口(今大英县郪口)称王,在攻下成都后,割据四川八年,颇得蜀人爱戴。 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许穆之自称晋之宗室,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千余人攻破巴兴县城(今大英长江坝),杀死巴兴县令王贞之。后来,遂宁郡守也弃城逃跑。起义军发展至10万余众,转战岷、沱、涪三江地区,长达八年之久,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王贞之为大英历史上第一个遗臭万年、被农民起义军杀死的县令。 由于巴兴县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许多大臣也选择巴兴县作为身后安葬之地,如萧齐(479-502年)时期,信州都督冉道周和他的妻子南康公主就被齐帝敕葬于巴兴县玉垒镇(今蓬溪县西白土坝)。 两晋南北朝战乱时,巴兴人烟稀少,大部份地域还是茫茫一片原始森林。南朝时,佛教开始传入巴兴县,建了一些寺庙,如蓬莱镇临水寺即建于南朝时期。 长江县时期(555年-1282年)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巴兴县为长江县,以境内有长长的涪江故名,兼置怀化郡。长江县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蜀、北宋、南宋、元等九个封建王朝,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入蓬溪县,存在了727年之久,史称(长江县时期)。 西魏、北周时期,长江县隶遂州,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长江县隶之。长江县治由灵鹫山迁治于凤凰山,即今回马镇长江村明月山附近。《太平寰宇记》卷八七《长江县》云:“唐上元二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凰川,明月山在县西二里。” 唐代初年,即着手调整南北朝以来混乱的行政区划,确立了州、县两级行政区制。各州、县按其地理形势、面积、人口、物产等条件划分等级。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京、畿、望、紧、上、中、下七等。 宋代长江县疆域比今天大英县广,大约包括今日大英县全境和遂宁地区、蓬溪县的一部分。据《元丰九域志》载:“长江,州北八十里,十一乡,白土、凤台、江店、长滩、客馆、赵井六镇。”白土镇——今蓬溪县天福镇白土坝一带;凤台镇——今遂宁市船山区凤台坝一带;江店镇——今遂宁市桂花镇一带;长滩镇——今大英县隆盛镇一带;客馆镇——今大英县蓬莱镇一带;赵井镇——今大英县河边镇一带。长江县六镇只有客馆、长滩、赵井三镇在今大英境内。 唐宋时期,长江县经济发达。唐代在长江县的客馆镇、赵井镇发现了石油,这是四川地区发现石油最早的记载。宋代长江县井盐、天然气、制糖业也有长足发展。《新唐书》就有记载长江产盐。到宋代,长江县采用先进的卓筒井技术,深取地下井盐,盐井空前发达,客馆镇、赵井镇成了卓筒井分布集区。“赵井镇”镇名亦因其地在唐宋时代盛产井盐而得名。 苍苍古寺映林峦,山路逢人半是僧——唐宋时代,长江县佛教、道教也很兴盛。据旧县志记载,大英县境内有不少寺庙建于唐宋之时。长江县南三十里有唐代摩崖金刚经图,惜今佚;清代承天寺(今天保镇)山岩崩塌,见一石洞,洞中有诸佛像,另外还有一块唐代垂拱三年(685年)碑,碑文尽剥落,惟识其年代而已;长江县觉苑寺,有唐代铸钟记碑,为元和十二年(817年)遂州刺史张九宗撰书;长江县给孤寺有唐代大中十四年(860年)石刻,装饰有千手观世音像。长江县唐碑、宋碑不少,遍于全县,历经千余年风霜,今已罕有其传。从几方幸存的残碑断碣中,可推知唐宋时代,长江县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并入蓬溪县时期(1282年—1997年) 宋末元初,四川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灶冷无烟、人口骤减、田地荒芜,部分县已无民可治,于是元朝统治者采取了省并州县的措施。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长江县因人口太少并入蓬溪,上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辖。历经元、明、清、民国时代,直到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为止,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共有715年。在这715年中,大英县境不再设县治,史称“并入蓬溪县时期”。 在山崩海立宋元换代的大风暴中,蓬溪县曾经是南宋爱国志士苦撑抗元的地域,许多将士屯兵蓬溪寨,重振旗鼓,拼力死守大宋江山最后一片国土。元兵南侵,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当邑中黎民百姓还未“醒悟”是怎么回事时,穿身羊裘、拖着小辫子的蒙古大军已骑着高头大马占领了蓬溪和蓬莱镇。据有关《族谱》记载:蒙古军入境搜杀不遗,战马过处无残生,不少人逃散他乡,临逃时埋下贵重物品于土中,可是他们再也没有回来。今天,有的地方还时有宋末元初窖藏发现——手抚遗物,点点滴滴,眼前尽是离人泪。蓬溪、长江两县在宋代分别为望县和紧县,可是元代两县合并后,却降为了下县,原因是县内人烟依然十分稀少,百姓处境令人揪心。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十年(1377年)五月,并蓬溪县及遂宁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蓬溪县,遂、蓬分县而治,隶潼川州。清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复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据《清史稿》卷69《地理志》载:清代蓬溪等级为繁难,盐井795口,县城驻蓬莱镇,盐课大使驻康家渡(今蓬溪县红江镇)。 清雍正八年(1728年),蓬莱镇设置巡检署,乾隆元年(1736年),改蓬莱巡检署为蓬莱镇盐大使。乾隆二十年(1756年),盐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莱镇改县丞。从此,蓬莱镇成为蓬溪县下属的一个分县。清咸丰年间,全县设中、东、西三乡团保局,今大英县为“西乡”。 民国元年(1912年),蓬溪县隶属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莱分县县丞为分知事,后为“防区制”时代(1917-1935年),大英县为邓锡侯部占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行政监察区制,蓬溪县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监察区,蓬溪改中东西乡为三个区,今大英县为第三区。建国后,称“老三区”。 大英人十之八九不是土著,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宋元以前就在大英落户的老川民是不多见的。明末清初战乱频频,四川地区“民无遗类、地尽抛荒”、“丛篁夹路、虎狼逼人”,田多荒芜、蜀山尽碧。清顺治三年(1646年),蓬溪县城居民仅数十户。到康熙、雍正年间,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居民迁居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填的是蒙满贵族悍然制造的无人区。据有关《族谱》记载:今大英县人80%以上的祖先来自湖北、湖南一带。 1949年12月4日,蓬莱镇解放,泥途此日翻身起。对大英来说,这一天是黑暗与光明的分水岭。 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蓬溪县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四川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地区。1985年设遂宁市,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 大英县成立(1997年12月28日) 明清时代蓬溪号称“三兴”,它是由唐宋时代的三个县:唐兴县(蓬溪县)、巴兴县(长江县)、晋兴县(青石县)合并而成的。唐兴县在清代为蓬溪县的中乡,民国时期为“一区”,建国后称“老一区”;晋兴县在清代为蓬溪县的东乡,民国时为“二区”,建国后称“老二区”;巴兴县在清代为蓬溪的西乡,民国时为“三区”,建国后称“老三区”。 三县合并后的蓬溪,幅员面积1953平方公里,区域横跨涪江东西两岸,区域呈“人”字形,两翼狭长,周边与重庆、内江、德阳等6个市、地的10个区县接壤,边界长达600多公里。老蓬溪县级行政区划的设置是因历史造成的。由于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几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摧残,使蓬溪、长江、青石等县内人烟几绝。唐宋时代三县人口共约6万余人,经过战乱后,行百里而无人烟,三县人口总数剩下不及一万人,地方官员无公可办。于是在元至元十九年将长江县并入蓬溪县,明洪武十三年将青石县涪江东岸地区并入蓬溪县。 当时合并只注意了人口规模、产值数量等,而忽略了经济、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遗下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特别是县城处于“人”字形的顶端,涪江以西的乡镇中,有7个距县城110公里以上,交通十分不便,经蓬溪的行政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不利于传达政令、交换信息、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影响到后来遂宁市整体城镇协调布局,已成为遂宁市适应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1958年到1959年间,蓬溪县城准备迁往蓬莱,并于1958年在蓬莱镇田坝子开工修建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邮电大楼和县委招待所。县委招待所于1959年下半年建成,后因发生“文革”十年动乱使迁县城的计划被搁置了下来。1997年12月28日大英县成立后,招待所成为大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的临时办公处所。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加快两县的发展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7)23号文,向四川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1997年12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向遂宁市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批复中称:经省政府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 公元1997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大英县成立。大英县辖原蓬溪县管辖的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含原红江镇的文武、永和、夏家沟3个村)8个镇。县人民政府驻蓬莱镇。 至此,历经岁月沧桑的大英终于有了承载自己欣欣向荣的归宿。
死海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