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骑兵的高机动性使其具有冲击力强的特点,故步兵应防守为主,防守反击。
最好要采用环形阵法。 环状阵法,类似于现代的“环形工事”。外围以盾牌进行防御,长矛和大车防止骑兵冲击;内层弓弩手进行截杀骑兵的任务。 汉武帝时期名将李陵就曾这样大败匈奴(只是后援不利而投降)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加上他又是名将之后,久之自然就赢得汉武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事实上,李陵一生的悲剧从这一时刻开始,就已经正式上场了。 李广利乃嫉才妒贤而又心胸狭窄之人,自然不会让李陵出风头。“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韵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乃向汉武“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并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李贰师自然很不高兴。不过用兵心切的汉武却深嘉许之,并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军,以作侧应。博德曾为伏波将军,不甘为陵之後距,就奏称“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汉武“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不许。李陵于是只有匆忙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叁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面对如此强劲而毫无畏惧的对手,匈奴军又不知陵军虚实,以为自己面对的乃是汉军精锐;而且此时李陵军已退至离开汉朝边塞不远,单于也担心自己是否会中敌引敌深入围而歼之之计,因此也已心生怯意,准备要撤。就在这时,陵军一个叫管敢的军侯汉奸,因曾被其校尉所辱,而投降匈奴,并告之以“陵军无後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单于闻之大喜,攻陵军益急。连战八日,汉军且战且退,“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卒多死,不得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兵困马乏,弹尽粮绝。李陵知道已被算计,犹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有军吏劝求道径还归,被李陵拒绝,称“吾不死,非壮士也。”并下令乘夜让兵士各自逃亡,那样或“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到了夜半,“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近十日,可看出环阵的优点。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东罗马灭亡之后,匈奴西迁,地处欧洲东部的东哥特人和斯拉夫人就用“车阵”(大车构成的环阵)屡屡挫败匈奴单于阿提拉率领的精锐骑兵。
每个弓箭手拿到一个一端削尖的木桩,列阵时尖头向前斜插进土里,高度到马胸处为最好。间距要窄,最好让步兵能自由穿过而骑兵不能。利用长弓兵的弓箭给予对方第一次杀伤,等到骑兵冲上来时全军后退,大约前三排骑兵立刻死亡,后面的会被前方的尸体绊倒,失去战斗力。这时可以让轻甲兵或长矛兵清理战场。
列阵,第一排大盾,后几排长矛,长矛要超出前面的大盾,后面弓箭手和标枪手,前几排用于防御,后面的弓箭手和标枪手用射箭投标枪进攻。这个阵型应该是三角形的,或者是圆的,这样有利于防御骑兵的冲击。如果有河的话应该背河结阵,如果附近有树林的话应该缓缓向树林退却。
骑兵是靠马的冲击力和快速移动力来取得优势的,所得到的效果就是迅速冲破敌人的阵形,让敌人阵脚自乱。另外,骑兵也被当作前锋使用,就是因为骑兵的活动性能大,进退自如。匈奴等都是在马背上的民族,对于他们,封建王朝所采用的一般是长矛的攻击。因为前锋的骑兵一般马都是没有盔甲的,以便能快速移动,所以长矛刺马是最好的方法。弩攻击也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如果没有遮拦物,会被骑兵突击,死伤会非常大。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盾挡住马的冲击,然后用矛刺杀马颈部,弓箭从后方掩护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