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把公司当做家
有一些公司,尤其是小公司,特别喜欢强调“家文化”,员工之间也经常是以兄弟姐妹相称。这样做究竟好不好?初入职场的时候,我觉得挺好的,毕竟我是个东北人,这样让我觉得更有亲切感,不会觉得职场当中冷冰冰的。尤其是在深圳,大家都背井离乡的,这样称呼,就感觉多了一层心理慰藉。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金树松老师在他的课堂上讲:不要在工作当中寻找爱。我当时还挺不理解的,难道人都是冷冰冰的工作机器吗?做人怎么可以这么冷血?后来我才明白,“不要在工作当中寻找爱”的意思,是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先谈感情,毕竟大家在一起工作,是为了做事情的,而不是为了谈感情的。
所以咱得先来界定一下——公司到底是个啥?樊登老师在《可复制的领导力》当中提到:公司是一支球队,不是一个家庭。一支球队在一起,是为了赢球,球员转会(离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个家庭不一样,家庭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彼此有良好的感情,更好地共同生活,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
二、认知错位想不清楚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明白了——如果我们把公司,比作一支球队,不管是谁转来或者谁转走,都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事情,从感情上来讲,也不会那么难过。可是如果我们把公司,比作一个家庭,没听说过哪个家庭,会因为哪里“不合适”,就把家庭成员撵出去。
就好像我家愚儿不知道收拾玩具,我不可能跟她说:你这个孩子太调皮,这个家可能不太适合你,要不,你去隔壁王叔叔家,看一看他们家缺不缺孩子?所以这位说同事离职,自己也想走的小伙伴,八成是牵扯了很多感情的因素在里边。当我们把公司,当做一个家庭来看待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的同事倾注一定的感情。
有一天同事要离开,不管是本人主动要走,还是被公司“撵”了出去,我们心里,或多或少都会起一定的涟漪。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发生之后,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取决于我们是如何解释这件事情。当咱们把同事离职,理解成公司对不起同事,这时候就很难有什么好心情,毕竟人非圣贤,谁都不能保持完全的客观性。
当咱们带着糟糕的心情,去审视自己的公司,八成看到的,也都是些“糟糕的问题”,因为没有哪家公司,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尤其是想要离职的同事,或多或少都带着点“怨气”,会抱怨现在公司,有哪些不好的地方。除非真的打算跟着一起走,否则这种“丧气话”最好少听,听多了,难免会让自己摇摆不定。所以在工作当中,不要倾注那么多的个人感情,除非像我当年那样,把同事娶回到家里,否则工作就是工作,不要谈那么多的感情。在工作当中谈感情,就只能叫做“自作多情”。
三、究竟要不要离职呢?其实自己要不要离职,跟其他的同事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只有小孩子才会说:因为张三不跟你玩了,所以我李四也不跟你玩了。成年人的世界,要去关注自己的收益。究竟要不要离职?有几个问题可以问问自己:
1.直属领导的生活,你是否羡慕?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大概率来说,我们在一家公司当中,升职加薪的天花板,就是自己的领导。如果他一天都过得“很凄惨”——钱没拿到多少,还累得痛哭流涕,那就别指望自己将来坐到他的位置,能好到哪里去。所以如果你直属领导的生活,你一点都不羡慕,我觉得这份工作,可能就不太适合你,应该早日“溜之大吉”。
2.这份工作,是否锻炼能力?千万不要只考虑工作的稳定,要看一份工作,是否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一份工作干到死,而是到哪儿都有吃饭的能力。如果现有的工作,能够很快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忍一段时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可以给自己“贴金”。比如有的小伙伴从事销售的工作,刚开始做销售,没有出单的那段时间肯定很痛苦,但是只要能扛过一阵子,能力上都能得到不错的锻炼。
3.综合收入行不行?前面两条看的都是未来,最后的这条看的是现在,如果一份工作都不能养活自己,我建议还是慎重考虑。有的朋友会说:大导演李安当年在家待了6年,都是靠老婆养着,我就是热爱我的工作,没多少钱我也愿意干,这才叫真性情。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自己有积蓄,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谈真性情。
如果连基础的生活,都指望着别人,还是不要说什么“真性情”,大家都是成年人,最基础的要求,要能够养活自己。像李安这种,只能算是特殊案例,我们普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一些才行。是否要离职,不要一时冲动,更不要人云亦云,好好想想,现在这份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