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文种的使用。

2024-11-30 14:26: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党政机关公文文种主要有15个,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1、上行文是指公文向上级机关单位运行。行政公文的上行文有:议案、报告和请示,但有的下行文如通知、通报等也可以在一定情况下上行;

2、平行文,指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如通知、函。

3、下行文,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发文,如命令、指令、决定、决议、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等。

拓展资料:

选择

正确选择并在公文上标明文种,将会给公文的形成和办理带来便利,并有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我国行政系统通用公文文种体系中包括有:条例、规定、办法、决定、命令、指示、批复、通知、通报、公告、通告、议案、请示、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函、会议纪要等,它们性质不同,各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选择公文文种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看作者与主要受文者间的工作关系;二是看作者的法定权限;三是看行文目的、行文要求和表现公文主题的需要。

回答2: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已发布,所以现在是15个文种。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事项。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三)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十四)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五)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拓展资料:

公文格式,即公文规格样式,是指公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方式,它和文种是公文外在形式的两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公文效用的发挥。包括公文组成、公文用纸和装订要求等。

由发文机关名称、印发日期及两条横线组成。印发机关左空1字,印发时间右空1字,用3号仿宋体字排印。印发时间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上行文的,印发日期后接着排印"印"字;下行文平行文的,排印"印发"2字。

回答3:

我来帮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党政机关公文文种主要有15个,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上行文是指公文向上级机关单位运行。行政公文的上行文有:议案、报告和请示,但有的下行文如通知、通报等也可以在一定情况下上行;平行文,指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如通知、函。下行文,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发文,如命令、指令、决定、决议、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等。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可用作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

回答4:

上行文有:意见、报告、请示,

平行文有:函

回答5:

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属于应用文。在体制内写公文,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这篇文章我已经有想法了,提纲已经列好,也掌握了相关的素材,但是一下笔,第一句话就写了好久,而这是每一个新手都会经历的。
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掌握公文写作的核心公式。我曾见过很多刚入职的同学,写的公文材料,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像高中时的作文,太学院风;要么文采飞扬,太艺术风。
破解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掌握了公文写作的核心公式,再搭配不同的材料反复练习,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大家可以关注在微信搜索公号:【公文文档服务】,里面都是平时积累的各类金句,摘录的公文精华,无论是学习还是写作现用,800万字文档内容任何部门公文都能找到模板,关注我,让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笔杆子。
公文写作无非就是领导讲话、经验交流、汇报、总结等,特别是领导讲话,要想写了之后让领导放光,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上手写,写的过程是搜集材料、熟悉背景、谋篇布局、细化内容、润色加工,交给高手修改完善。
第二,注重积累。看到好的材料、素材和框架要注意积累,电子学习资料,纸质学习资料。
第三,学习政策理论,把指导思想融汇贯通,才能写出有高度的好材料。
第四,和材料大拿一起“磨”材料,体会什么是“拈断数茎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