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买房,如何避免各种闹心?

2025-01-25 08:27: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最近昆明有多个楼盘因交房而让业主们都很闹心,《昆明楼市动态》也频繁接到很多业主关于交房问题的反馈,从对交付标准的验收到精装成本的考量再到配套兑现的诉求,究竟是怎么回事?

交房问题多,业主很闹心

以下四个楼盘交房的问题均来自新浪微博。

一、中X城(南市区)

根据微博网友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中X城在房屋内部机构和基础设施没有(水电、墙体)外部小区公共区域末完成也未达到交房标准,不顾居民安全高层过道安全隐患严重(过道护栏低、晚上连灯都没有、天然气管道外露等),开发商为了不逾期交房而承担巨额的违约金,偷工减料、草草交房。业主多次向开发商提出房屋及小区内所有问题,开发商不予理会,用所谓的霸王合同诠释所有问题。

二、保XX家(西市区)

根据微博#昆明爆料#内容,昆明保XX家,10和13栋承诺的交房标准与实际的情况,相差甚远,号称一千多的装修标准,到现在看来也就三五百。网友发微博质问:老百姓的权益谁来保障,开发商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被制止吗?真心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彻查,还老百姓一个安居的根本愿景。

三、中XX苑(北市区)

中XX产昆明第三盘中XX苑业主维权现场,主诉:1、承诺的师专附小和红云小学成泡影,2、精装修的油烟机排烟质量问题,3、电梯偷工减料,没有设置隔音层。

四、花XX径(呈贡)

据花XX径小区业主反馈,“我想问当时是全款支付的房款和10万的车位费,为什么现在接房时开发商要我们交所谓的土地赔偿款和补缴两万元车位费,这收费的依据是什么?合理吗?而且现在接房开发商没有出具任何相关部门的竣工验收报告,这符合规定吗?”

普罗大众的好房子,很难出现

开发商的职责,拿地盖房子卖房子,只不过在这过程中,是以什么姿态,讲什么故事,诉说什么情怀,定什么配套卖多少钱,至于个过程,需要组织什么样的资源花多长时间去把房子变现,作为商人,赚钱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购房者目标就是买到合适自己的房子,无论在这过程中看了多少房?经历多少苦难,遭了多少罪,最后花多少钱,买了多大房子,这是购房者本身思考的,花钱买服务和买产品,至于这过程中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有没有享受到好的服务,只有自己感受。

买卖双方其实是相对平等的,因为卖方掌握了产品的所有关键信息,在信息无法对称和供不应求的当下,买方一直都处于被动甚至弱势状态。

有人说以前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

在我看来,房地产供需不平衡,就很难有买方市场,开发商能从购房者的角度倒逼回归产品本身那真的是良心发现,而期望用匠工精神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那可不是一般人都能享受的,好产品和好服务,对应的也会是高昂的价格,而普罗大众都能够得到的,想必很难实现。

别对承诺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在为业主的“不幸”同情的同时,我们想探讨一下,作为买卖双方的开发商和业主,在买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对不对称信息的看法存在的三大维度,从这几个角度剖析,希望对准备下次买房的朋友们有帮助。

1、放大和缩小。

开发商在卖房过程中,难免都有放大行为,比如精装标准(实际是没有标准),2000元/平还是3000元/平,基本都是自行制定标准,样板间装得很漂亮,而且很注重尺寸,放大赠送面积,缩小床等家具。还有周边配套商的,如步行至地铁口10分钟,明显是缩小,销售顾问给到的信息都是从小区大门开始计算或者直线距离概念。

前两天,有人咨询南市区广福路边一个项目,置业顾问告诉她去机场只要30分钟,我说置业顾问是让你开直升飞机啊。

2、避轻就重。

在宣传资料的信息展示都很唯美,品牌宣传都是房产百强,在昆明市场似乎也没体现品牌和实力同步落地,即使央企,照样在昆明水土不服的时候。

在户型方面,梯户比大的,都不会在楼书有展示,反而梯户比少都可以成为卖点,户型中原本就不该计算面积部分,硬是说感恩业主回馈客户,不是明卫、厨房二次采光的都不会被提及,只要没被业主发现,永远都会是秘密。什么智能家居,重点告诉你科技改变生活,但却不会告诉你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和维护成本会很高的。

注意上图红圈处,这里很不显眼标识"规划加气站用地",虽然不用考虑安全问题(必须安全),但希望你是在准备买房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个规划,而不是现在才顿悟的。

还好还有部分开发商会阳光售房,就是在售楼处展示告知一些楼层栋号的不列因素,但相信很多人很难详细看完,里面内容多、字体小,而且不提重点。更大可能的是大部分的置业顾问也不会对此做重点介绍,购房者就更难明晰了;还有学校配套,置业顾问一般会重点告诉你周边有多少小学中学,但却不会说甚至不知道开发商有没有交过教育配套费……

3、承兑不一。

本周一有网友问我,昆明某开发商承诺学位,还可以写到合同里去,我说学校资源分配是教育局的事情,义务教育资源分配跟开发商没有关系,开发商拿什么保证?开发商卖完房就完事了,所有做不到的承诺都是忽悠(当然有种可能,写进合同的学校可能是幼儿园),即使写进合同,就那个购房合同背后的附加条款也能自然规避相应的风险。

为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购房合同并非约束买卖双方,而是为了更好保护开发商。其实我们都相信所有的开发商都希望兑现所有并且做得更多,但由于房地产关联太多行业和服务链条,很难兼顾到甚至做到,也有很多无奈。

相比房企,购房者都是弱势群体,凭借一开始以为真爱的承诺,然后一厢情愿认真到底,最后受伤的总是自己。

人无完人,房也无完房,在当前房地产还在野蛮发展过程中,在相关的市场规范、监管机制还不够到位下,购房者在买房过程中最该认真的是学会理性,明白购房,懂得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