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的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日,名作状,每天)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译文: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
二、动词的活用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流,动词作名词,河流)
译文: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三、形容词的活用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善,形作名,善行)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译文:不如登上高处看的范围广。
3、故木受绳则直——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译文:所以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利,使动,使……走得快)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四、数词的活用
用心一也——战国末期荀子《劝学》
(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译文:因为用心专一。
扩展资料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一、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二、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四、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五、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作动词)
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扩展资料: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5.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
①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⑤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作动词)
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动词作名词,流水)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