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进贾府。
步步小心,唯恐错一步,说错一句话被人耻笑了去。见过贾府诸人,拜会贾母。与宝玉初见,双方都感觉似曾相识。这便是呼应了第一回的“木石前盟”。作者借宝玉细写了黛玉婀娜之姿: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且引出了对宝玉形容相貌: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2,芙蓉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众人抽花各签子行酒令。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并系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还有一篇《芙蓉女儿诔》,这是描写贾宝玉悼哭晴雯的诔文,在这篇璀灿绮丽的力作中,作者把芙蓉与芙蓉女儿合而为一,予以了至高至美的评价“......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芙蓉是不同凡俗的奇葩。
唐人咏芙蓉诗曰:“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倒是花开时。平明露滴峦红脸,似有朝开暮落悲。”因此用芙蓉花喻为黛玉是再恰当不过的。
3,宝黛争吵
其实宝玉与黛玉二人本是心往一处想的,却大大吵了一架!甚至于惊动了王夫人和贾母。
起因皆由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宝玉“心中不受用”,当然黛玉心中更是不受用了。我想那宝玉“心中不受用”,是因为自己心中早已有个她——林黛玉。而林黛玉呢,自然心中只有贾宝玉。然而林黛玉“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第三十二回)”。而林黛玉本来生性自卑,尤其来了个薛宝钗这样出众的对手,所以一提及“金玉良缘”之类的话便神经紧张。于是 “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这一假对一假,便弄出一场大大的误会来。只闹的一个碎玉,一个铰绥子;一个哭,一个吐。最后惊动了老太太,带走宝玉才算完事。
这一闹,闹明白对方的心。后来这二人都后悔起来,从此更加亲密无间了。
4,诉肺腑
宝玉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
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 "一面说,一
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 作什么这么动手动
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 "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
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
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
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
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
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
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
若体贴不着, 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
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
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
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
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
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
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
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5,宝玉因金钏儿之事被贾政痛打,黛玉去探望。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 向脸上细细
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
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
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
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
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
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黛玉心意悠长,一腔痴情,却又被礼教束缚,只得避开他人一诉衷肠,感情奔涌,她维护宝玉,为之心疼,劝阻只是担心宝玉今后受罚,痴心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