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二十四个,其中有九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称为九龙夺嫡。而最终是四皇子胤禛胜出,在康熙死后继位,成为雍正帝。那么雍正是怎么在惊心动魄的九龙夺嫡中胜出的呢?登基时又遇到了些什么阻碍呢?笔者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雍正登基时遇到的艰辛阻碍。
据正史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此时胤禛已经是皇位继承者,但尚未举行任何仪式,而恰恰这一时期是皇位最为危机之时。对于雍正来说,这时一旦出现什么差错,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而面临的第一个阻碍,就是动荡的朝局。雍正善于隐藏自己的羽翼和争储的真实目的,也是因此康熙帝崩逝前就秘密立了胤禛为储君。但同时雍正上位之初,就有一个尴尬问题,可用之人极少。这与大把人力资源的“八爷党”相比,可谓是势单力薄。
面临的第二个阻碍,就是政敌兄弟的刁难。率先发难的就是九阿哥胤禟,胤禟面对新君竟然“箕坐”,毫无人臣之礼。胤禟的母亲宜妃郭络罗氏也在胤禛面前大摆架子,其目的就是分散胤禛注意力,甚至激怒胤禛处罚自己,好让胤禛落下父皇前脚刚走,胤禛后脚就对兄弟们大开杀戒的恶名。
对于胤禛继承皇位,心理失衡最严重的就是十四阿哥胤祯。此时他远在西北,是负责抵御西北叛乱的“大将军王”。在胤祯心中,自己才是康熙帝心中储君的人选。而于雍正来说,让这样一位政治立场与自己极其对立的兄弟掌握西北军政大权,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此雍正以为父奔丧为名,以宗室延信顶替胤祯大将军一职,同时密旨年羹尧据守西北,以防止“万一”之情形发生。被解除兵权的胤祯,则在返京途中给雍正写了一个“请示信”。问胤禛我到北京之后是要先参拜新君以恭祝,还是先给父皇祭奠以哀恸,让雍正难堪。
雍正上位之艰辛,手段之高明,在登基时稳定朝局,重用年羹尧,与对手周旋,将危机化于无形,成功登基。
太子被废后,在当时呼声最高的是皇八子胤禩。他人缘不错,很多皇子都聚集在他周围,而且当时的大学士明珠也力捧他为太子。然而,康熙却似乎不是特别喜欢他,虽然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任命胤禩为代理内务府总管,使捧他的一批人很是高兴了一番,但是没过几天就把他革职查办了。不久后,康熙有点后悔,恢复了他的贝勒爵位,但是他的继位希望却变得渺茫了。另一个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就是皇十四子胤禵。康熙晚年对他十分欣赏,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曾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出兵西北镇守青海。这正表明了他对胤禵的器重,因此很多人又跑到了胤禵的阵营中来,他成了后来最有可能做皇帝的人。
然而,康熙驾崩以后,继位的不是皇八子胤禩,不是太子胤礽,也不是皇十四子胤禵,而是落到了皇四子胤禛的头上。胤禛之前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呼声远不如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却成为最后的赢家,这是为何呢?雍正继承帝位究竟采取了那些手段?
明修栈道暗地培植亲信。
四阿哥未登位之前表面上开始闲云野鹤、乡间田里,但背地里,却在暗暗的培植党羽、亲信,后来的隆科多、年羹尧诸流就是在康熙年间培养出来的,这些人,也确实是人才,没被四阿哥看错,康熙在世的时候,就成为了精英,受到康熙的亲信和青睐。
表面上让皇帝很受用,康熙觉得这个孩子即孝顺,又团结兄弟,又有治国之大才。与当时八阿哥权倾朝野、咄咄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间还有传言说,太子之所以疯癫被废,是因为雍正给他下了迷药。传说雍正早年曾在江湖上结交了江湖术士,并与一些喇嘛的交情更是深厚。他曾在街上击毙太子党羽,与太子结仇,太子派人来暗杀雍正,却被他结交的喇嘛打了回去。太子因此而愤怒成疾,雍正又利用喇嘛去给太子送药。太子当时是不相信的,喇嘛说:“我早已心向太子,皇四子胤禛凶狠暴虐,我是为了窃取消息才暂时在他那里安身的。”太子调查了另外一个喇嘛,证明了送药喇嘛的真实性,送药喇嘛告诉太子说他的药乃西天神药,包治百病。太子吃下了他给的药,结果几天之后就神经癫狂,难以自持,惊动了皇帝,最后丢掉了太子的位子。
与康熙合谋策划继承帝位。
一代明君决定把帝位传给四阿哥,但四阿哥当时羽翼不丰满,康熙就走了一步险棋,正面打击八阿哥,毕竟是八阿哥的父亲,康熙这一打击,让“八贤王”基本上丧失了争夺帝位的心理,但问题是八贤王的势力太可怕了,就算当不了皇帝,那也是朝内第一臣啊,而且还是个王爷。如果康熙这时候一瞪眼伸腿死了,谁当皇帝,还不是老八说了算。
为了给四阿哥制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自知时日无多的康熙,就开始器重成同样是八爷党的十四阿哥来,封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派出远征。这是一招阴险的调虎离山,甚至远超出调虎离山的作用。老八他们看了高兴啊,认为十四阿哥继承帝位,那肯定没有问题了。
遗憾的是,十四阿哥还在外边打仗的时候,康熙就驾崩了。完全放松警惕的八阿哥他们,真想不到,一次小小的风寒,就要了皇帝老子的命。
而不同的是,早就知道这个结果的四阿哥做了精密的安排,这种安排,是康熙授意的。于是,木以成舟,老四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雍正。有口谕有遗诏,远在边疆的十四,也不可能有回天之力。由此可见,雍正帝继承帝位,是非常顺利而且顺理成章的事情。
采取了果断措施排除异己。
雍正的继位,激起了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对雍正继位,雍正为了保存皇位采取了果断的系列措施;胤禵是争夺皇位的对手,被从前线调回,永远禁锢。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是雍正的死对头,雍正痛恨入骨,将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和皇三子胤祉、胤祉的儿子弘晟均被永远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贬秩,连雍正的亲生儿子弘时也不满其父的作为,竟站在八叔胤禩一边,被雍正处罚致死。据朝鲜的记载,雍正上台,被杀的宗室、官员达数百人。连康熙身边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内务府官员赵昌,在康熙死后也立即被杀,引起举朝震惊,这大概是赵昌太了解康熙去世和传位的真相,因而得祸。康熙生前长住畅春园,死后葬在东陵,而雍正长住圆明园,别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须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浓厚,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就会有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雍正后来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说:胤禩、胤禵"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将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这是否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谴责的内心表露呢?
矫诏篡立帝位未能成立。
四阿哥胤禛的继位引起了种种的猜测,大家都说雍正是通过某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皇位的。坊间流传最广的,是偷改遗诏说:康熙帝遗诏写“传位十四子”,而胤禛串通当时宣读遗诏的隆科多,把遗诏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他就取代了他弟弟而成为新皇帝。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这样做也就合情合理了;而且雍正做了皇帝之后一开始重用隆科多,后来却革职查办最终被杀,不免使人怀疑他是杀人灭口。本来对皇位没什么威胁的皇四子胤禛,就这么不清不楚地成了雍正皇帝。
对于改诏一说,主要是皇十四子的问题。康熙在选立储君问题上确实是在犹豫。开始确实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禵的意向。但是,允禵在西宁建立衙府、收受贿赂,引起康熙的不满。所以,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之时让允禵回到前线,而让皇四子代为祭天。说明康熙此时已无传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对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祯”改为“”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雍正囚禁允,只是表示雍正对允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雍正的继位在现象上看有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屠兄弟、杀儿子、逼父亲的行为,雍正并不是个例外。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假如这样”十“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帝在畅春园斋戒期间,突生疾病。十二日晚,诸王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康熙帝病逝。康熙死后,胤真的舅舅步军统领科隆多宜布遗诏,皇位继承人不是胤题而是胤真,惹起后人议论纷纷,传说雍正帝与科隆多串通一气,下毒谋杀老皇帝,篡改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证诸史实,此事不可信,因为清朝宫廷的书写制度,满汉两种文字并用,绝不会只用汉文;并且,照惯例诸皇于应称皇第几子,如皇十四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遗诏全文应为“皇位传于皇四子”,因此汉文也无法添改。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帝在畅春园斋戒期间,突生疾病。十二日晚,诸王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康熙帝病逝。康熙死后,胤真的舅舅步军统领科隆多宜布遗诏,皇位继承人不是胤题而是胤真,惹起后人议论纷纷,传说雍正帝与科隆多串通一气,下毒谋杀老皇帝,篡改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证诸史实,此事不可信,因为清朝宫廷的书写制度,满汉两种文字并用,绝不会只用汉文;并且,照惯例诸皇于应称皇第几子,如皇十四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遗诏全文应为“皇位传于皇四子”,因此汉文也无法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