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成就的。王维诗画兼长,一向兼有诗人与画诗的天赋,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他怀着诗人的情愫,紧握画师的彩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能同时显示千里山河的绝妙画境。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疏密、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甚至将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微妙变化,都缕刻得栩栩如生如《终南山》:“太乙近古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要表现终南山的宏伟壮观,却不从自然状貌作直观的描摹,而是用惊叹夸张的口吻,开始就表现它高近天都,横连海隅的气势,概括出远观的印象。紧接着写登山所见的近景,只觉自己置身于白云缭绕、青霭蒙蒙的云海之端,那奇异惊喜的心情,随之而出。在迷蒙的喜悦中,登上主峰。此刻,群山万壑因地势和位置的不同,呈现出千姿百态,以衬托中峰的雄姿。末尾而句,如沈德潜所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卷九)这样理解似更切合山水写景的实际,是巧妙的收笔。再看另一首诗:
危境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邱。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望见南山阳,白日霭悠悠。青皋丽已净,绿水郁如浮。曾是厌蒙密,旷然消人忧。(《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诗人以寸管之笔将盘曲万转的山容水姿一一如画托出。那松上雨点、溪石潺流,同深溪静语,山头长啸,彼此呼应;加上朦胧雾霭和南山日照的映衬,完全是画师的构图。晁补之指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符曾题序说:“昔人称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二者罕能罕能并臻其妙。右丞擅诗名于开元天宝间,得唐音之盛,绘事独绝千古。所谓无声之诗,有声之画,右丞盖兼而有之。”(见《王右丞集》附录五序文五则)
以上均为王维以画入诗的力作。这是六朝以来山水诗创作的一大发展,它融入了画师的匠心,捕捉自然山水之美的精髓,以求神似,克服了受繁杂表象束缚,刻画过于琐细的毛病。
王维能突破山水诗人实录描摹的手法,以画法入诗,使山水诗具有浓郁传神的诗画美。具体地说,一是注重自然景物彼此的烘托映衬,如“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二是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的生机,牢牢把握一闪而过,转瞬即逝的富于美感的形态经过裁剪、推敲、遣词,融景成诗,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桫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三是注重色彩的调配。如“青山横苍林,赤日闭平陆。”(《冬日游览》)“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华岳》)“古壁苍苔里,寒山远山红。”(《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这些经过艺术家的慧眼和审美心理精选绘制的山水景色,比之自然录象,更富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写出了动与静的矛盾的统一。这就是所谓“诗中有画”的诗画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的诗题材广泛,有幽愤诗、边塞诗、送别诗和山水诗等,而在广泛的题材中使他在文学上卓然名家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说:“味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王维通常能以诗人的敏感、摄取契合主观情感和意趣的景物;以画家的眼光运用虚实相问的笔法,明暗浓淡互衬的色彩,经营构图,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如诗入画的意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成为情景交融的有声画。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白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霞苇。我心素已闲,精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此诗又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心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能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本诗写景,移步换形、动静相生。如“声喧乱石中,,写听觉形象是动;“色静深松里”写视觉形象,是静。“漾漾泛菱荇”写菱荇随波荡漾,是动;“澄澄映葭苇”写芦苇倒映水中,是静。但从全诗来看,仍以宁静、清淡、素雅、澄明为基本色调,这与诗人闲适、恬淡的胸襟正可互相映照。
既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诗中可体味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农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筹全篇。接着诗人一笔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 ,三三两两抗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问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又如取材于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进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隈,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五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苍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风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度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潜行始隈陨、山开旷望旋平陆”,使读者想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干家散花竹”。将桃源的全景展现在人们眼前。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五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是一片静谧。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总体来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与他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精炼贴切的语言是分不开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细细一读,眼前不由得会浮现出一幅清新、秀丽而可爱的山水画: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栖息在树上的鸟因受惊而在山涧中乱飞,更衬托出春山的空寂;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和雄浑开阔的艺术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诗富有鲜明的色彩和远近层次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将巍峨壮丽,气象万下的终南山呈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王维的诗还善用白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烟危石,日色冷青松”都展现了一个宁静向清幽的意境。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意境创造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读他的诗就仿佛有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眼前。因而有人认为王维的诗的风格是清远、恬淡、诗中有画、诗中有声、动静结合。
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意思是"品味王维的诗,诗中富有画意,看王维的画,画中蕴含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