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之多。印度语言主要属于四大语系,即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澳亚语系。印度74%的人口使用印欧语系语言,25%的人口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语言,0.73%的人口使用汉藏语系语言。
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梵语有丰富的文学作品,诸如吠陀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梵语是一种“雅语”。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过去或现在用于书写南亚和东南亚多种语言的数十种文字的统称。除了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使用的佉卢文字外,该地区所有现存文字皆源于婆罗米(Brahmi)文字,中世纪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纪)是最早的证明。在阿育王以后的6个世纪里,婆罗米文字分为北方和南方两种变体。北方形式发展成所谓的笈多体文字(4~5世纪),最后发展为天城体文字(现用来书写梵语、印地语、马拉塔语、尼泊尔语)、孟加拉文、奥里雅文和果鲁穆奇文,锡克教籍文字,也用于印度的现代旁遮普语的前身。南方形式则发展成僧伽罗语、泰卢固语、坎纳达语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后者形成其他多种文字的基础,包括泰米尔语和马拉雅拉姆语、许多东南亚文字(例如那些用来书写孟加拉语、缅甸语、高棉语、泰语、老挝语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罗尼西亚诸语言。
主要有7种,还有33种,有记载的。
十六种,看印度卢币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