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看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证断?

2025-02-06 16:06: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口喝的乌鸦,一个小罐罐,半罐罐水,小石块;事件的动力——乌鸦口渴,它有一定的智慧;事件的运动方式——乌鸦衔着小石块,丢进小罐罐里,促使水升高到罐口,乌鸦喝到了水。这段情节的矛盾是罐罐里有半罐水,口渴的乌鸦无法喝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用小石块填充罐罐的空间。由于罐小,“小石块”需要的“量”不大,与乌鸦的“力”没有矛盾,所以乌鸦比较容易使水升到罐口的位置。
而后来这次喝水的故事,矛盾是一只大铁桶,只有小半桶水。由于大铁桶的直径与小罐罐相去甚远,大铁桶的水面每升高一点点,就要放不少小石块。乌鸦忽视了小罐罐与大铁桶直径和高度的巨大差异,事件的构成元素变了,还运用老办法、老经验、老方式,一成不变,所以,它白费了半天气力,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乌鸦的“力”无法解决“目的”与“方式”之间的矛盾,即无法解决“水”上升所需“小石块”的“量”与自己“力”的平衡问题。正确的选择是一开始就应放弃大铁桶,另寻水源,或动员更多的伙伴来衔石块,大家共享水源。 从乌鸦两次喝水事件构成元素各种情况的分析中,人们可以明白寓言的内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
综上所析,根据这个材料提出的论点是“是什么”,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
这个“是什么”之所以“是”的理由,即“为什么”,就是分析乌鸦前后找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去认识前后情况的同和不同,及其自身的力量缺陷等等。情况变了,方法不变,必然失败。讲清这一切,文章就写成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这里的“怎么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是什么”相合的,即包含在论点之中了,这是一个特例。下面要解读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思维框架就与此不同,那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论证思维框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读
徐 江
一、探究文章的论点——“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解读一篇议论性文章要关注两个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主张的。认识前者是让我们积学以贮宝,认识后者是让我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很明显,对一篇议论文的解读必须先搞清论点是什么,然后才能搞清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在解读这篇文章时说:“作者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这个分析显然是不对的。
虽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对事物运作特点的一个概括,但它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是客观现象的概括。这种概括不是“主张”。同人们常说的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一样不是某个人的主张、看法,而是人们关于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要求的共识。同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前提: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答案都是正确的答案。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孤立地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是文章要论述的本质
问题,而是指导人们面对这一事实、这一现象时应该怎样办。这个“怎样办”就有了明显的“主张性”,即论者对公众的希望、要求、期盼等心理意愿。
其实论者的主张是:面对“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是这篇文章的本质内涵,是应该实现的人生境界。
那么,明确了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之后,人们自然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怎么办”。
二、论证思维轨迹探究——分析“是什么”的“为什么”与“怎么办”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现实生活要求人们须有创造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先谈第一大部分:(1)~(4)段。
这一部分的论证并非有人说的那样——仅仅是“引出本文的论述中心”。这是一种类比,使人自然而然推断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正如文章所说:“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是现实生活提出来的要求。这是论证之“符合说”的要求。要这样看待从四个图形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证在整体论证中的作用,它回答了为什么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
2.“创造性的思维”——有创造性的人的基本素质。
文本第二大部分:第(5)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这是一个过渡段。
从思维链条上讲,当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现象之后,文本已经潜在提出了人们应该有“创造性的思维”。这自然引出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怎样做”才能养成“创造性的思维”。
客观地说,这个过渡段落有些毛病,不应该在“创造性的思维”之“要素”上做文章,提出“要素”这个概念使文本出现了脱节现象。因为下文借他人之口说的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如何如何,并没有回答“创造性的思维”之“要素”如何如何。 这段文字应该修改如下:
然而,寻找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人有多向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思维有创造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跻此境界呢?
大家看,以上述文字取代原文不是更好吗?因为这样能自然地把论述引向“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并与下文“有人是这样回答”的话题顺接。
3.“汲取”、“活用”、“持恒”、“留意”、“自信”——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文章第三大部分:(6)~(13)段。这部分回答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第一点,“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第二点,“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第三点,“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即坚持不懈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