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的英雄??

2024-12-31 20:34:3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苗万祜 男,汉族,1937年8月生于滦县孟家屯。1964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工作。曾任该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党委委员。他曾同谷钰之教授共同创建了肿瘤实验室,培养出我国第一株食管癌细胞株和胃癌细胞株。1980年他所创办的实验室开展了全国首次乳腺癌受体测定。主要有《乳腺癌预后因素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407例乳腺癌的随访》等论著。另与他人合著了《骨科分册》、《肿瘤分册》及《外科手术操作技巧》。
李慧云 女,汉族,1938月9月生于滦县城内北街。1960年毕业于石家庄市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后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任生物化学教师。1978年定居香港,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任香港土力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化学实验室主任、化学师。
田广善 男,汉族,原籍滦县刘庄户。1948年毕业于河北农学院农艺系。同年赴台湾,执教于台湾省立桃园市高级中学,任生物学、地球科学教师,并任高一年级导师。执教期间数度进入各高等学府深造。1988年获资深优良教师奖章。
吴守明 男,汉族,1938年5月出生于滦县王庄子村,1961年7月毕业于天津河北美术学院,任河北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河北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后任河北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室主任。著有《山水画变革要述》和《山水画构图》。1995年分别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协会聘为终身顾问。199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待遇津贴的专家。
张友荣 女,生于1941年6月,中共党员,1961年入伍,1965年毕业于空军技术学院。曾在国营786厂任驻厂军事代表,1976年后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导弹学院任教,高级实验师,大校军衔。为空军导弹部队培养了大批能熟练掌握高新技术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她主研的科技成果多次获军队奖励,编著了《防空兵兵器与操作教程》一书。
赵 光 女,1916年11月生于滦县高各庄村。曾用名康贵真,康贵儒,赵光程。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参加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曾任丰滦迁卢联合县区委书记,滦南县公安局局长、唐山市公安局人事科科长、唐山市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唐山市政协副主席。
王俊茹 女,1956年8月生于滦县老城四街,1976年考入河北医学院,1982年在第三军医大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攻读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研究课题及撰写论文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并多次获奖。1994年4月到美国爱奥瓦大学主要进行分子生物学内脏肿瘤的研究,现为美国阿肯色州大学教授,主持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肿瘤研究。
汪思涛 男,1959年1月生于滦南县,后移居滦县,1977年考入华北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前身),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198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6月出国到墨西哥城留学攻读博士后,现为墨西哥城国立大学教授,主持农业微生物研究。
刘兆祥 生于1906年的评剧老艺人刘兆祥,原籍河北滦县,出身于艺人家庭,15岁时随父亲到东北营口坐科学习评剧,既能演小生、老生,又能演小丑、花脸,演唱功底扎实,技艺全面,文武皆擅。他在《珍珠衫》中扮演的老生吴杰、在《斩经堂》中扮演的武老生吴汉、在《桃花庵》中扮演的小生张才、在《杨三姐告状》中扮演的拐子高贵合等,都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十分拿手。早年曾傍著名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李银顺、碧莲花、白玉霜等演出,后来又长期与新凤霞、鲜灵霞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自冀东来到天津,从此就与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刘兆祥戏路子宽广,能演善唱,会戏甚多,被同行公认是评剧“百科全书”。他先后收过鲜灵霞、翁艳楼、王月仙、金彩云等多名弟子,其中鲜灵霞成功走上评剧舞台,成为一代红伶,就得益于恩师刘兆祥的精心栽培。
鲜灵霞是在15岁时跟随刘兆祥学戏的。刘兆祥按照她的天赋条件,为她传授了刚劲动听、高昂挺拔、顿挫有力的李(金顺)派唱腔,第一出戏就传授给她以唱工著称的青衣戏《井台会》。鲜灵霞以此剧亮相评剧舞台,并一炮打红。在鲜灵霞学戏期间,刘兆祥为了增加她嗓子的耐力,每天都给她规定半天时间吊嗓子,清晨还亲自带她到墙子河畔喊嗓子练声,为鲜灵霞奠定了坚实演唱基础。鲜灵霞生前经常念及师傅对她的严格训练,始终不忘师恩。
刘兆祥为人朴实谦和,生活作风严肃正派,一生烟酒不沾,无任何不良习气。由于亲身经历过旧社会艺人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与凌辱,所以热爱新社会,对党有着深厚情感,1960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评剧老艺人中起到表率作用。他在演戏授徒之余,还刻苦钻研写作,以他在乡村仅读过的五年私塾为基础,勤奋练习编写剧本,先后创作、改编了《海棠红》、《姊妹花》、《玉面狼》、《棠棣之花》、《玉虎坠》等剧目,其中表现评剧艺人在旧社会惨遭凌辱的时装戏《海棠红》,曾被关里关外多家剧团上演,反响颇大。尤其是在解放以后,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如普及新婚姻法、取缔反动会道门、治理海河、宣传抗美援朝、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他都及时编写一些短剧,或在戏前加演,或深入街道里巷为居民演出,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1960年,他从天津戏校教师岗位退休以后,义务参加街道工作,一直担任多年红桥区西门外三道街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居民生活,热心为群众服务,始终不取任何报酬,多次被区街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模范军属等光荣称号,在当地居民中有口皆碑。
1995年初,老人病危住进黄河道医院,弥留之际,他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向他们交代“后事”,没有一句家长里短,而是嘱咐家人不要忘记党的恩情,要永远听党的话,一辈子不做任何对党不忠诚的事情。听了老人临终前这番意味深长的嘱托,家人们不仅深受激励,同室病友也都非常感动,一位住院的企业干部感慨地说:“这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老人,了不起啊!”

回答2:

蒋卫平(1882—1910)滦县蒋家庄人。我国民族民主革命先驱、辛亥时期北方著名的烈士。少年时期,他特别敬慕在戊戌变法中壮烈牺牲的谭嗣同,取号“慕谭”。1905年,他考进直隶水平师范,不久转入永平府中学,结识了同年入学的青年李大钊,遂结为好友。为了富国强兵,蒋卫平弃文习武,进保定陆军速成学校。不久,他带领学生参加了抗议美帝限制和虐待华侨的抵制美货运动。美国驻华公使为此向清政府指名抗议,要求惩办蒋卫平。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秘密离开了学校。  1906年他改名蒋大同,流亡到辽宁,创办了“宫话字母总塾”,推广普通话。1907年他参加了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在东北建立的同盟会辽东支部。为了深入研究中俄关系的历史和掌握沙俄的侵略动向,他攻读并掌握了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