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啸的风声带着肆意的咆哮,祖国呵,你雕阑玉砌的诗情画意能否承载它尖厉的呼号?当刺刀携带着洋炮划过天空,祖国呵,你梨花带落的缱绻情意能否承载它铁骑下的争鸣?
当灵魂下的痛苦喷薄而出却只能无力哀号,当期冀的双眼透过弥漫的硝烟却只能痛苦绝望,那化作而为的是汨罗江的惊涛骇浪,浅的低吟终化为了诗人“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仰天长啸。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
火光弥漫之处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30万同胞。寥寥数字刻划而为历史最深切的悲痛。那种烙印于灵魂的耻辱感和悲愤的心情时常会在深夜化作我耳边的呻吟,哭叫与悲呼。南京!南京!即使隔着岁月长河的积淀,呼喊你的名字时那种细碎的疼依然会弥漫心间。那么,1937年12月28日的夜晚,诗人写下“中国”两个字时又带着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悲伤?刺刀下滑落的头颅带着敌人的泯灭人性的欢笑,浸红中国的土地,把悲伤与愤恨又一同埋葬。但那泣血的诗行,一定是你血的控诉。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成长而为天空的高度,我深深仰望。
如果说敌人的侵略令人愤怒,敌人的残暴令人发指,那么是否来自自己同胞的压榨更加令人寒心?是否在同胞枪炮下的哀求更加凄凉?旗袍下的鲜丽隐藏了多少罪恶?光荣的党国制服下又牵扯了多少恩恩怨怨?1937年的中国,内乱频繁,外患四起!
我记得圆明园的残垣断壁,那里写就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繁华壮美的宫殿化为冲天的尘埃,金银珠宝进入的是列强的口袋,民脂民膏流入的是他国的国库,遗留下的残缺是一场中国的悲哀。
也许——中国的历史应该就此拉上帷幕,诗人的笔触也应就此停歇。但——那场圆明园的大火啊,却燃烧成了划过阴霾天空的利刃,透过惨淡的晨曦,为大雪覆盖下的中国投下一束光明。中国火红色的革命火种于是带着太阳的温度横扫神州大地。于是,天地为之动容;于是,天崩地裂的呼号呐喊化为的是舍生取义的蹈死不顾。
满含热泪的温度拂过的是艰辛苦难的脸庞,锄犁耕种下的满脸沟壑闪现的是坚定的光芒。谁说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民众是愚昧与麻木的衍生?谁说中国的土地是任人宰割的牛羊?从丧国辱权的条约开始笼罩中国的天空,从敌人的侵略开始踏上中国的土地,那种民族精神就从不曾熄灭。于是,大雪降临中的悲苦变成的是飞越,寒冷封锁下的等待变成的是勃发。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那场刻着耻辱的一路败退,那场以失败的形态永沉海域的战争,却以奋不顾身的奉献,全军覆没的绝决,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天,用一种永恒执着着坚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古时曾有人这样悼念亡国,哀婉豪迈之处流露的是一种静默的哀伤。那么,是否刘胡兰的慷慨就义,董存瑞的大义赴死又是羽调双声的古音转化而为炮火轰鸣之处的黄钟大吕?践踏下的土地露出贫瘠,残害下的民众滇沛流离,那朝向天空伸出的乞援双臂挥成中国的苦难史。这样的苦难,与天地同在,从不曾泯灭,从不曾消失。即使是这样的苦难,我也为之珍惜。那是中国由黑暗而光明,由痛苦而幸福的蜕变。诗人晶莹的诗行在此刻化作的是一枝天涯断香,摇曳于而今自由和煦的风中,送来的是沁苦的暗香。
中国苦难的始作俑者——日本。那些在家中的慈父,那些妻子心中的好丈夫的日本兵,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由血腥渲染而成了一种泯灭人性的疯狂。日本天皇用寒冷封锁中国,用大雪埋葬光明,但笼罩日本国土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寒冷“?当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中消失,当人性在一个人的良知中转化为残忍与冷漠,当他们把蹂躏当作乐趣,这是不是又是另一种悲哀?
我庆幸,即使在中国那样苦难的岁月中,依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