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申请加入WTO过程中,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贸易问题上。中国的经贸专家在每一个贸易关税细节上,寸土必争,确实维护了中国的利益。但是在金融问题上,中国方面似乎表现得比较大度:自中国加入WTO之时起,外资银行经营外币业务的所有限制取消;两年之后,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经营人民币业务;五年之后,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没有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在加入WTO两年至五年之间,每年增加4个可以设立外资银行的城市。也许人们觉得中国的金融体系固如金汤,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都巍然不动,加入WTO自然也不成问题。但人们似乎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金融实力。农业其实不弱当初人们最担心的是农业、电信业、汽车制造业等几个领域。实际上,在许多产业上中国的竞争力都处在上升阶段。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在农业问题上并不存在严重的威胁。有人说,国际市场小麦的价格比中国国内几乎低一半。如果大开国门,外国小麦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农民岂不是要失业?这种说法缺乏经济学常识。
国际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小麦价格很低,是因为供大于求。尽管非洲、亚洲一些国家尚且处在饥馑状态,可是他们手里没有美元,因此,不构成具有购买力的需求。惟独中国,手里握有相当多的外汇,有很强的购买力,但是,由于国家政策限制而没有大规模地在国际市场上收购小麦。
目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小麦在200~300万吨之间。按照中国和美国的协议,在加入WTO之后,向美国购买的小麦数量可能达到500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每年小麦产量大约在1亿1千万吨左右。进口500万吨只不过占国内总产量的5%而已。远远不能构成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威胁。
不过,只要中国一开口,世界粮食市场的剩余供给就立即消失了。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下,世界粮食价格非涨不可。哪里还会维持在当前的低价位上?如果国际市场上的小麦价格上去了,为什么中国人还要购买那么多的外国小麦呢?产业也不弱人们发现中国的电信业的竞争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的。特别是中国内地的电信零售业,外国公司根本就不是中国公司的对手。目前比较被动的是汽车制造业。但是,在中国生产最多的是上海的桑塔纳、长春的奥迪,这些都是德国牌子,没有听说有什么严重问题。看看天上的飞机,几乎没有一架民航飞机是中国造的,人们不也处之泰然吗?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20年前,谁敢相信中国造的电视机会有今天的水平?现在中国生产的电视机已经向北美出口了。海尔跑到美国去生产电冰箱,节节取胜。这些例子说明,在汽车工业上中国企业目前的困境只不过是暂时的。只要能够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达到世界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至于说家电产品、轻工产品和一般机械产品等,“中国制造”都表现出非凡的竞争能力,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加入WTO之后,中国产品将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金融领域是弱项加入WTO之后,中国各个行业都将直接面对挑战。大多数中国的产业部门具有相当强的比较优势,加入WTO之后可能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可是,中国最弱的可能是金融行业。亚洲金融风暴的教训是深刻的。金融体系好比是一个国家的心脏,产业部门是四肢。韩国的产业部门很强,现代、大宇、三星等大企业在驰名世界的500强当中名列前茅;可是,当金融风暴横扫东亚之际,韩国经济兵败如山倒。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无一不是在金融问题上吃了大亏。经济学公认的规律是:竞争出效率。垄断程度越高必然效率越低。迄今为止,中国惟一保持高度垄断的行业是金融领域。只要见识过外国银行工作效率的人,少有人不对中国国有银行的服务态度摇头。中国之所以能够抵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主要因为有一道防火墙。只要不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就不可能出现银行之间大规模拆借。这样,外国金融投机集团能够掌控的人民币数量就极为有限。可是,一旦中国加入WTO,要不了几年,这道防火墙将不复存在。中国将面临极大的金融风险。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后退是没有出路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速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增强竞争能力。在大开国门之前,使得我们的金融业脱胎换骨,像国内其他行业一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何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尽快列入议事日程
小商品强,有世界工厂之称;而高新技术国际竞争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