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沿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机械制造工艺系,始建于1959年。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材料学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实验和科研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特别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为铁路装备制造业、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材料学院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是辽宁省焊接学会理事长单位和辽宁省铁道学会材料工艺委员会挂靠单位。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分别是“八五”、“九五”期间铁道部的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六个本科专业以及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两个研究生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材料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授予权,2002年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师资队伍:学院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兼职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4人。学科建设:学院现有2个省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三个一级学科分别为:(1)材料加工工程;(2)材料学;(3)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为:(1)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2)辽宁省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六个校级科研机构:(1)金属材料研究所;(2)纳米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3)焊接技术与工程研究所;(4)精细陶瓷研究中心;(5)交通运输装备轻量化研究所;(6)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涉及轨道交通安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石油化工、新能源等诸多领域,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已产生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学院在实验室建设、学科创新团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加大了发展力度,以形成产学研相辅相承的良性循环。部分获奖情况 1、铜材连续挤压制造设备及技术,宋宝韫、樊志新等,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环境友好水性聚氨酯涂料的产业化,高宏、陈美玲等, 2008 ,辽宁省科技转化二等奖 3、等离子体基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原理及工艺研究,朱雪梅,2007,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4、电工铜材连续挤压制造技术及设备,宋宝韫、樊志新等,2007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的通 5、铜扁线连续挤压技术和设备,宋宝韫、樊志新等, 2004,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6、仿生无毒舰船防污涂料产业化,高宏、陈美玲等,2003 ,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7、电缆连续包覆技术及设备研究,宋宝韫、樊志新等,2002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8、铁锰铝铬系反铁磁定膨胀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张彦生,2002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9、电缆连续包覆技术及设备研究 ,宋宝韫,1999,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0、电缆连续包覆技术及设备研究,宋宝韫,1998 ,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11、连续挤压和包覆技术,宋宝韫,199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2、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制备技术研究 ,高宏、王保奎等,1998 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3、刀具及冷作模具用超硬高韧高速钢 ,戚正风,1996,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一、培养方案(一)本科学制基本学制四年 (二)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机械热加工工艺基础知识与能力,能在生产、教学、科研各界从事材料成型和控制领域内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培养规格(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