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12年,最大的事莫过于高考了。半年的时间都在为高考的冲刺复习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沓沓的试卷,一次次的考试。每次或小或大的考试之后,总是有那么些人偷偷从班主任的抽屉里搜出排名表,然后复印几份传给教室里每一个人看看。数学考试从高二起每周小考一次,而第二天成绩就出来了,速度之快令人叹服。考试如此频繁,聊天也变的颇有话题。第一节晚自习后的十五分钟,是我一天之中唯一的除睡觉之外的如此固定休息时间,我总是会在那片树林下找到我的一个好友然后和他谈谈我们的进步以及不足再分析一下班里的情况。我并不是班里很认真的学生,这一点从很多方面可以得到认证。班主任每次表扬的学生里勤奋的从来就没过我。而且我自己也的确学的比较被动。每次匆匆的吃过饭,回到教室,一看前面还有那么多同学在奋笔疾书,自己也不得不埋头了。夜幕的降临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反而是战争更加激烈。即使下了晚自习,宿舍的灯已经熄灭,一大部分人还在用着应急灯。我曾今也是其中的一员。不过我并不认为那个时候都在用应急灯学到些什么,倒反而影响我的休息。所以我索性搬出来了。租房住的时候,很安静,自己的心也平静了。每天很自由,想学就学,想学到什么时候到可以。以至于我记得有几次灯就这么亮着,我入睡了。那时候的日子很简单但非常充实。 在复习中,我一直相信四个字:厚积薄发。所以我相信我自己即使我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至少每天我都有很大进步,终有一日我会喷薄而出,一飞冲天。而每一次考试,我都把它看作我的时机。有人说,我总是很幸运。的确,我运气一直挺好的。在平行班中,我被分到这么好的班,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同学。然后在每次模拟考试中,总是有出人意料的高分来救我。我的名次如此固定让我有一个好的心态。 至此我不得不强调心态的重要性。在学习上有些浮躁时,切记说看会杂书或者上网来轻松一下 ,这样只会让你在更加浮躁。我的心态也经常烦躁,或因为与同学的相处,或者因为某次考试,总是会被一些琐事烦扰,然而我喜欢写一些描绘非常安逸情景的小令,然后静静的写一遍又一遍,像练字一样。所以在高考结束之后我把它们综合一下就成了我的一些日志,像什么道寻常之类的。或许以后我还是会这样做的。 还有一点就是计划。我觉得我总复习的时候之所以能常处于不败之地,与我的做题有很大关系。但是我做的题可以说并不多,但我觉得我做的很好的一点就是能有针对性的做。当时我的理综里最差的当属物理,物理中可以拿分而经常没拿到的就是实验题。于是38套中我率先完成的就是实验。尽管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变化之可能是少数,大多时我都能实行我的计划。 高考似乎并未久远。我对高考最大的感触就是一颗平常心。平时复习好了,高考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复习即使不好,紧张又有什么用。我高考第一天的晚上,爸爸像往常一样送来了打着鸡蛋的饺子,他也并没有多说些什么。我还和往常一样,跑到隔壁给成和斌分着吃了。还一边嘻嘻哈哈的。然后在袁祥那儿聊一会,还聊到明晚去通宵上网的集体活动事。再回去做了一套理综选择题。因为以前每次模拟之前,都习惯做一套选择题。其实那是我早就计划好的,我那天晚上做完了天利38套的最后一套的选择题。我记得考语文的时候,发试卷的时候,我笑得发出了声,收试卷的时候,我掉了几滴眼泪,不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许我对它的感情太深。现在想想,对有一个科目有感情挺好的。我觉得语文考试就似乎给我吃定心丸。记得考理综这个老大难时,我对着最后的一道长长的物理题暗暗说:我我不要你的分。因为我知道像这种题我拿不了几分,又何必盯着它不放。要有所放弃才有有所收获。现在想想当时的我的确真有勇气。 高考的确是人生的一道坎,虽然有那么些人说即使没上一所好大学也可以由很好的工作,这个当然也是有的。我却更喜欢把大学当做一个跳板,一所好大学能提供给你跳的更高,更远的踏板。当初我自己对自己定的目标很高,想的是华中科技大学,虽然我知道机会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渺茫的。但是我却把它看做我的动力,不停的为之奋斗,却也不管结果如何了。尽管到最后我并没上华科,但是能来石油大学对我而言一是莫大的荣幸了,我已经知足了。把高考的感受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就是一杯珍藏了!高考就是如此的残酷,还好,这一年,我已经挺过来了。然而还要无数的人将要过这座桥,衷心祝愿复读的哥们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
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