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这部影片是由陈凯歌和张艺谋这两位当代名导演共同合作完成的,且不说它获得的奖项,单就这样强大的制片组阵容,也已经注定了这部影片的价值。
这部影片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所谓黄土地,即陕北的黄土高原。想到黄土高原,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那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满眼黄土的毫无生气的图景。影片中人物较少,故事情节极为简单,主要是通过构图的设计和色彩的配制来表现影片的思想内涵的。
通观影片,我觉得,影片格局可分为两大地区三大场景:黄河南北两岸是两个大的活动地区;三大场景即翠巧一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延安地区农民的欢乐热闹场景以及影片结尾众百姓求雨的场景。而黄河两岸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延安地区是八路军领导的解放区,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已经产生,生活环境相对自由、祥和;而翠巧生活的黄河对岸依然处在那种愚昧无知、受传统思想严重禁锢的状态之中。影片开头即使用远镜头显现出一片苍凉昏黄的黄土高原,天空被逼上了银幕上部的一小部分,而且天也是那样的昏暗,接着从遥远的土天相接处,仿佛从黄土地下缓缓走出了“公家人”顾青。在那样旷远的黄土地上走出的八路军战士显得异常的渺小,八路军战士应当是新生活新思想的象征,而黄土高原则代表了古老的传统,而黄土高原的辽远似乎也说明了传统思想的强大和难以推翻,整部影片的构图大都采用远镜头,且以静镜头为主,以造成一种旷远、辽阔、深沉、厚实的感觉,但这种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的不是心情的舒畅而是极度的压抑。像代表新思想的“公家人”顾青以及受其影响而追求新生活的翠巧和憨憨,这些人物在银幕上总是异常的受压抑,显得极为渺小。翠巧划着一艘小木船在广阔的黄河上,终为黄河水所吞没;憨憨独身一人逆着汹涌的求雨的人群向顾青跑去,却不知命运如何,场面壮阔而凄凉。
张艺谋的电影向来以色彩的运用取胜,在《黄土地》中也不例外。为了表现黄土地以及内涵,影片中的色彩以昏黄为主,给人一种朦胧、昏黄的感觉,再加以红门帘、红花轿、红棉袄等多处出现的红色以及延安农民的黑裤和羊白肚手巾,取其色彩的单纯浓郁,却是色彩鲜明,在昏黄中透出了点点生机。
一部影片的好坏是由观众决定的,自封是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的。应该说,《黄土地》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黄土地》,实在是值得宣传,值得评价。它是一部“奇”片,一部实验电影,一部先锋电影,这在建国35周年来的中国电影中确实是罕见的。《黄土地》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