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小时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父亲夏尔·波拿巴,是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母亲莱蒂齐亚·波拿巴,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严酷的母亲。
1778年,拿破仑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舅舅约瑟夫·费舍及兄长约瑟夫离开母亲从阿雅克肖港出发前往法国。从此以后,兄长约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仑去了军校,舅舅做了神职人员,四人去法标志着拿破仑的少年时代从此结束。
少年时代的拿破仑没有波澜起伏,但军校的生活却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仅仅9岁的他便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优越性,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成为了14名精选出来的非贵族炮兵学员之一,开始了真正的军训生活。
拿破仑沉默寡言、勤奋好学。他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他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拿破仑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超越性,他是个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变整个欧洲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勤奋与荣誉。
拿破仑自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自己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到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心智的原动力和他意志的永恒实质,它是如此紧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区别开来,甚至有时还达到了不知不觉的程度。
法国人视拿破仑为民族英雄,但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拿破仑的征服下深受凌辱,表示憎恨。
《拿破仑传》读后感
阅读《拿破仑传》时,我为之深深地震撼。不仅是因为这位伟人一生辉煌的功业,同时,也出于对作者那细腻文笔的崇敬。
艾米尔*路德维希,不愧为一代传记大师。拜读其作品,犹如与其本人促膝而席,共同探究传主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
不难看出路德维希对于拿破仑情有独钟,对这位伟大的天才倾注了满腔同情,他几乎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这长达600多页的巨著。不仅文采斐然,对于拿破仑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分析的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令每一个阅读者,都不经然随着传主一生之浮沉而或喜或悲。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积极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但是说到底,一切的物质成就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飘然远去。我想,拿破仑之所以至今仍拥有强大号召力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换句话说,是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词典里才有”、“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为政之道就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这些都是拿破仑的语录,而他正是这些话的最好实践者,他的积极进取的心态、无私博大的胸怀、永不懈怠的精力、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自信心……叔本华曾将人分成流星、行星、恒星三类,拿破仑一定属于第三类。恒星坚守着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它属于全宇宙。那么拿破仑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经久不息,他属于全人类,属于全世界。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为了光荣与梦想,就像拿破仑那样,又有什么可以横亘在他面前呢?寻着伟人的脚步,我们何惧前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今天,在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一次现展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可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参鉴之镜么?
或许天妒其才,他终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他已经倦了,他完成了他的任务,他可以用死来结束他壮烈的一生了。就这样,一头雄狮倒下了,伴着暴风雨,就像他来时那般壮美,他去得凄美,却也动人。但他的雄魂永远吸引着世人,他的神秘永远留给后人。
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坚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将辉煌!
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光线开始有些昏暗,找个借口,忙里偷闲,摆弄鼠标浏览一下网页,了解一些自己欠缺的知识,无意间查看法国历史中最经典的那段“拿破仑时代”,边看边是震撼又为他感到遗憾。这个小个子的科西嘉人也人类文明历史教科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令人佩服,当然同时和很多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做一下对比,从中还是能看到学到很多东西。虽说他出生在一个所谓的贵族家庭,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其家族历史的缘故,使得他有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他身上带有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由于自小苦读加上 锐利的眼光使得他一步青云,从第一次反法联盟到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法联盟,其中经历了数十年之久;从第一帝国到流放生涯,他选择了什么?和很多历史伟人一样的放弃?不是,也许是上帝赐予的坚强,他又一次的成功了,似乎和小说《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比近代的希特勒,古代的项羽,虽不说他们是正义的使者还是反人类的恶魔,至少在最后关头还是少了一分坚持,所以就确定了结局的失败。相比之下,希特勒和拿破仑又有很大的相同点,即是野心。他们向往的是整个欧洲,但是少了变通,诸如通过和平手段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欧洲联盟。但是在当时谈和平统一,未免为时太早,毕竟人类历史一直在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中,对过去的伟人指指点点有些不公平。言归正传,他们的失败来自野心的膨胀,以及外部的合作。希特勒,最和毁于苏联之战,因为这好比动物奇观中的蛇吞象,就算吞下了也会被活活咽死,他继承了德国雅里安人独特的严谨态度,也许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想以惯用的闪电战术瞬间击垮苏联,似乎太简单了,但操作上并不像之上计算的那样,纸上谈兵谈何容易,想想,苏联降雨何等之辽阔,横跨几乎十二个时区,就算闪电战,闪电从东边要传到西边也不是霎那间的事。同样,拿破仑面对的是当时的沙皇俄国。最后都是由于盟军的反复合作,一次又一次,终于都失败。两人如此一般,是历史的巧合?谁也不知道。
回眸历史,欧洲历史,好像每个欧洲国家都曾在历史上称王称霸过,因此可以说欧洲的历史错综复杂。各个国家有着他们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辉煌期和衰败期。而如今,和平外交促使他们走在一起,忘掉过去的民族仇恨,不顾前贤,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今天的欧盟。
一个出生于没落中产的科西嘉青年,怀揣着光荣与梦想,功勋卓著的他一步步走向了法国的王位,直至权利的至尊。他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他,筑就了他?且打开《拿破仑传》,感受这位传奇将领、皇帝的传奇一生。
应该说,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他的成就,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极其辉煌的。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这就足够了。用武力打下的辽阔领土,从亚历山大的地跨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无不是经过一两百年就分崩离析的。唯有拿破仑法典,历经百年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的法律制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说到底,一切的物质成就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飘然远去。我想,拿破仑之所以至今仍拥有强大号召力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换句话说,是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词典里才有”、“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为政之道就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这些都是拿破仑的语录,而他正是这些话的最好实践者,他的积极进取的心态、无私博大的胸怀、永不懈怠的精力、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自信心……叔本华曾将人分成流星、行星、恒星三类,拿破仑一定属于第三类。恒星坚守着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它属于全宇宙。那么拿破仑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经久不息,他属于全人类,属于全世界。
或许天妒其才,他终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他已经倦了,他完成了他的任务,他可以用死来结束他壮烈的一生了。就这样,一头雄狮倒下了,伴着暴风雨,就像他来时那般壮美,他去得凄美,却也动人。但他的雄魂永远吸引着世人,他的神秘永远留给后人。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努力,凭借知识和能力,为了光荣与梦想,就像拿破仑那样,又有什么可以横亘在他面前呢?寻着伟人的脚步,我们何惧前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 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 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积极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而今天,在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一次展现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可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参鉴之镜么?
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坚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将辉煌!
就用伏尔泰的歌剧《穆罕默德》中的台词,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人生来平等,世人命运却各异
无关门第,唯业绩所使
众神钟爱一类人
他们凭一己才智,开拓事业
从不依赖先辈余荫
这样的人我才选作领袖
人间只有他,堪当此任
补充:
拿破仑传读后感
我们潜心数个世纪;
在恢宏的精神之光下遍览无疑;
渺小之物尽离去;
唯海与洲凝重伫立。
——歌德
我读的是艾密尔·鲁特维克的作品,他是拿破仑时代一百年以后的人,大概是一战
时期的德国人所著。从一个历史人物的眼光看另一个,带着偏爱的心情,我看到的是一个古
罗马的征战南北的皇帝。他出生于科西嘉岛,带着岛上代代相传的勇气、不屈和意大利的浓
重家族观念,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学校里忘我学习;战场上快速成长;土伦战役展露军事
头角;平保皇叛乱成为政坛新星;征服意大利赢得极高声誉。远征埃及失利;雾月政变掌权。
加冕称帝,颁布法典。多次打退反法同盟,乘胜扩大法国疆域。远征俄罗斯失利元气大伤,
反法同盟趁虚而入被迫退位。不气馁重建百日王朝,失时机兵败滑铁卢。错投英流放孤岛,
孤一生含恨驾崩。
是什么让一个区区中尉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是什么让一个
行伍出身的瘦小青年独占大段历史而无人与之相争?又是什么让十九世纪的整个欧洲因一
个骑着战马的矮个子而颤栗?
鲁特维克把他归为:自信,精力和想象力。自信和精力自不必说,那一个征服者会对敌
人闻风丧胆,那一个独裁者不是神经高度紧张的批阅文件。只是这奇特的想象力不好琢磨。
看了,鲁特威克解释道想象力体现在:计划的变更、政务的处理、军事的指挥。以下是我的
理解:
拿破仑一生有三个大计划,解放科西嘉、征服亚洲、统一欧洲。他的这些计划是随时间
变化而变化的。童年和少年以及青年时代,他都作为一个复仇者想解放他的家乡,但当他三
次领导失败后,他被逐出科西嘉岛,这个计划由此搁浅。征战的胜利和支持者的增多使他酝
酿并进行这他的下一个计划——征服亚洲,做亚历山大第二。但他的“新东方帝国的梦想撞
上了英联邦帝国的既成事实。”法国舰队在地中海被英国全部歼灭时,有一次,这个庞大的
计划搁浅了。面对反法同盟的多次战争和政治,他又在为自己最后一个目标努力(他当时可
能没有想到是最后一个),就是这样,他自己都承认,“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去哪的人是走不
远的。”
面对繁杂的政务,这个独裁者总是显得得心应手,内政、外交。他从青年征战开始,
就在用灵巧的战术。他总是在自己得胜时与对方提出条件,进行谈判。以武力为后盾自然是
谈判的基础,但谁又能不佩服他对人心的研究呢?他把握住了对手心理上的瞬间微妙的愿
望,进而提出对自己一方最有利的条件。想象力的运用使他不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更
能作为一名政治家出现在世人面前。
拿破仑的军事指挥艺术我并不能理解。但它的确曾说军事指挥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最
高级的艺术。他曾说过“我对权利的爱就如同艺术家对小提琴的爱。”也许军事也是这样的
吧。他曾说他对战争中的一瞬间灵感促使他赢得了一场关键战役,这或许是艺术,但这种艺
术是建立在完全精准的计算上的,也许他对于经验的积累已经内化而错以为那是艺术或灵感。是的,很可能,天才都是这样的。
另外一点是我很看中的,书中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对他不屈不挠,不具失败的品质进行
描写,但通读整本书我总觉得被这种气氛环绕。为解放科西嘉进行3次努力,3次失败,在
同一件事上失败3次谁会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呢?第一次被反法联军赶下台,流放时的他仍
然没有一点绝望,在岛上一刻不停地建设,并且能够有勇气面对失败,更有勇气东山再起。
用书中一句话——他,屡试屡败!难道每一个奋进者的青春都是用一连串的挫折构成的吗?
这是一个永不安静的灵魂,即使是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法国~~~陆军统帅”
是什么毁了他?是叛徒的出卖?是联合绞杀的压力?是民众的背弃?是帝制?
从个人角度上来讲,是自信,精力,想象力。他成功的因素这是他失败的原因。
他的自信,或者称作自负。给他带来了战争的胜利,权利接踵而来。他有了地位,有了
金钱,有了一切,他并不为这些所绊。但他想要这些变成荣誉,光辉他的祖先,传给他的后
代,让波拿巴家族拥有这一切。而祖先和后代都不是他能独立完成的。自信与正统首次摩擦
产生了矛盾。于是他的思想变了,有一个革命者变成正统君主,并且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
这样做并没有赢得欧洲其他帝王的好感,反而惹下民主人士,得不偿失。
他的精力,本身并没有给他惹来多大麻烦,但它的确有影响。拿破仑一天要批阅成百上
千的文件,一刻不停地工作,周围的人无法跟上他们皇帝的节奏。这其实没什么。但他的精
力随着年龄渐长而渐少,以至于在战场上的他似乎已不能精准无误,加上家族遗传的胃病,
他在该追击敌军时犯病耽搁了时机,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或者是因为年老不能准确判断,
抓住战机。俄罗斯和滑铁卢的惨败多少都有这个因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想象力。因为加上自信自负的力量,这种纵横驰骋的想象力更具杀伤力,无论是对
敌人还是对自己。他的想象最不该到达的地方就是埃及和俄罗斯。埃及是法兰西海上部队损
失惨重,俄罗斯的该死的气候和广袤的纵深使法军元气大伤。同时,对自己的亲信,我相信
拿破仑应有所察觉,身边的人的野心和叛变,但他却不对他们进行制止,他过于相信别人,
有时有太不相信别人,这种矛盾的气质在艺术家身上才能找到。
另外有一点,不是它自身的原因,而是他所处的时代。19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刚刚
开始传播,虽然欧洲人知道了自由平等,知道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他们仍不知道什
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拿破仑认为在这个外面不安稳,国家处于特殊状态时,权利集中到
一个人手中更妥善,而民众只要平等即可,平等就意味着自由。但法国群众不买账。他想要
建立的欧罗巴合众国,我觉得可能就是欧盟这样一个组织,但比欧盟更集中,他希望,欧洲
各民族都在一个国家的管理下,统一货币度量衡,在欧洲境内的任何地方旅游都像在自己国
家一样。他的想法在那时是很先进的,就连21世纪的今天都还没有实现那样的统一。天才
的眼光总是时下人不能理解的,需要时间和历史的铺陈,后世才能理解并把他奉为伟人。波
拿巴的倾向是正确的,但是否一定要实现就不一定了,所以,今天,我们认为他最大的贡献
还是法典。但被反法同盟打败而死在孤岛上,他某一角度讲,他的确是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他的生命,经历了少年时代的梦想,青年时代的筹划,壮年时代的统治,流放生涯的孤
寂,成功的荣誉,失败的唾弃。一切,他都经历了。他的命运如一根a值小于零的抛物线,
巨星陨落,应该是要坦然,正如歌德所说——举世之人,无仑是谁,都享最后的幸运,都有
末日的来临。他得到太多,必将为此失去一切。然而人们总是记着那些辉煌的日子,“皇帝
又站在市中心了。”
世界末日的审判,拿破仑最终被带到上帝的面前。由撒旦宣读波拿巴家族的条条罪状。圣父圣子喝令他停下,休再把德国教授们的控诉唠叨个没完,让人生烦。如果没有和他抗争的气魄,就别想把他关进地狱。
——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