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已经二十多年了。由于很长时间没有翻阅,除了纸张有些发黄和有点黄黑色的霉斑之外,基本上跟新买的一样。
过去的中国读书人,特别是对文学艺术有所偏爱的人,未读过这四大名著的几乎没有,其间的区别不过在于读得早或者读得晚、读得多或者读得少、读得深或者读得浅而已。看一些文学艺术家的传记,我对他(她)们中的一些人在7、8岁时就能顺畅地阅读甚至懂得欣赏这四大名著感到特别惊讶。说来惭愧,我接触这四大名著的时间较晚,能够读懂则更晚一些,而且有的书直至今天都还没有认真地、完整地读完。
按理,四大古典名著中最适宜少儿读和容易读的应该是《西游记》和《水浒》,我接触这两本书时已10岁。那是在小学四年级的寒假期间,我父亲从外地返家过年时带回了这两本书。我看他每天读得津津有味,也试着拿过来翻翻。虽然这时的我对孙悟空师徒和一些梁山好汉的名字已不陌生,但是拿起书来看还是觉得稀里糊涂,因此只有走马观花地跳着看。此时不要说欣赏了,连故事情节都不甚了了。
我初读《三国演义》是在初一,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翻阅的。这时我13岁多了,造成阅读阻碍的语文基础也有所长进,但看此书时还是不那么顺畅,结果看了一半多一点(大概是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之处)就不了了之。
我接触《红楼梦》一书是在14岁,这本书也是父亲带回家来看的。但我发觉父亲好像不喜欢让我知道这本书,他看此书时总是避开我,不看时也小心翼翼地将其藏好(后来我才知道有所谓“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的说法,《红楼梦》里有一些较露骨的情色描写,在传统的观念里属于“少儿不宜”)。有一次,我趁父亲外出办事要耽误几天时间的机会,翻箱倒柜将该书找出来读。结果大失所望,发觉比初次阅读前三部书更费劲,更没意思。
所幸那个年代最好的消遣方式也只有读书,我在后来的日子里又陆续重读过这四大名著。13岁左右第二次读《西游记》和《水浒》,16岁左右第二次读《三国演义》,17岁左右第二次读《红楼梦》。这些时候重读这些书已没有多大的阅读障碍,基本能够从头看到尾了,而且也读出了一些味道。但是我还是做不到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和欣赏,比如碰见诗词歌赋和心理描写大多跳开不看,注重看的是热闹、激烈、紧张和有悬念的情节。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已购买了这几套书,但是除了又将《红楼梦》拿起来读了十来章之外,基本上再也没有翻阅过。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厂上班、结婚生子、读文凭考职称,读闲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阅读偏好已和青少年时代大不相同, 我对什么神仙侠客、奇功异法、 因果报应等虚幻的东西越来越提不起兴趣,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主要支撑点;再加上时代所提供的消闲娱乐的方式、手段越来越花哨和先进(电视、音响、卡拉OK、MP3直至丰富多彩、无所不包纳的互联网),我更无心思去看这四大名著了。
四大名著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已经二十多年。购置之时兴致勃勃,似乎要“读你一千遍也不厌倦”,哪知竟然长期束之高阁。仔细思量,好书有时也如红颜薄命——或者生不逢时、或者明珠暗投,或者美人迟暮。唉,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愧对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