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雍正作为制度创立的,但是是康熙开始使用这种方法。道理很简单,九子夺嫡搞的康熙身心俱疲,康熙为了维护政局稳定,就放出谕令,活着的时候不立太子,但是没说不指定继承人,所以就想了个法子,放个盒子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委托大臣在自己死亡以后打开以确立继承人。因为康熙只是把这个方法作为一种非常手段,并不是作为制度设立的。所以阴谋论的说法就很兴盛。而之所以后世对雍正得位有那么大的争议主要还是因为雍正的施政手段太铁面无私,太狠了,特别是对文士阶层。你想想行了,当时康熙朝向国库借钱成风,康熙晚年连打仗的钱都没,康熙也想要回来,力不从心了。康熙就是看好雍正的铁面无私的坚韧性格,雍正上台,就是个追债的,不管欠多少限时还,不还就抄家(不少人实际上不是贪官,有些反而是为了地方建设为了老百姓借的钱,挺冤的),所有又称抄家皇帝。还有官绅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毁了多少读书人的面子,堵了多少贪官的财路。这不是向小老百姓盘剥,老百姓不懂文化,没法拿笔,最后只能拿刀。这是向士大夫阶层要钱,士大夫本来就是统治阶层,不可能造反,这帮人就阴点了,就是写死你,给你造点遥,老子恶心死你。所以历史上雍正这个皇帝的谣言就非常之多。
清朝皇帝的传位制度与历代皇帝的专位制度不同,既不一定传位给长子,也不预立太子而是实行一种秘密的建储制度。太祖、太宗世祖生前都未预立太子,至圣祖康熙皇帝才预立太子。雍正帝即位后,他吸取了历代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建立了一种新的皇位世袭制度,即秘密建储。
其方法是皇位世袭制度,即秘密建储。其方法是皇帝亲写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封藏于匣中安放在乾清宫中“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一份则由皇帝保存。待老皇帝死后,大臣们将在两份谕旨取出对证无误,新皇帝是何人方才揭晓。雍正帝就是用这种新的秘密建储制度立皇四子弘立为太子。雍正死后,弘立即位,是为乾隆。
这个是始于康熙皇帝没有错的,康熙年间立太子为老二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1674-1725年),原名保成,康熙帝第七子,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早殇诸兄弟外序齿为皇二子,两立两废太子在位时间近40年。在这期间,老八与其争位,形成的太子党和阿哥党,太子当以太子、老四(后期的雍正)、老十三为主,阿哥党以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雍正的同父同母的弟弟)为主,争的举朝动荡,康熙也没有办法调和。在第二次废太子后就没再立,采纳张苞的意见,在临终前将立储遗诏封入密匣内,放到一个隐密的地方,北京乾清宫正殿正大光明匾额后。以后为了防止皇帝的儿子相互争权,就延用了这个方法。
秘密建储制度始于康熙,康熙儿子胤礽二度被废后,在临终前将立储君的诏书放在故宫乾清宫背后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由隆科多取出并宣布的。
秘密建储制,又称密匣立储、储位密建,为清朝的立储模式,雍正帝所发明,是一种将皇帝遗诏封入密匣内,放到一个隐密的地方,一般是北京乾清宫正殿正大光明匾额后。将来如果天子驾崩,由王侯宗室、顾命大臣等人揭匣公证,立敕书所定之储君为帝。
例如雍正帝用密匣立储传位于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乾隆却直接禅让给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不过后来,嘉庆帝也秘密建储,传位于皇二子旻宁(即道光帝),历代相传。但咸丰帝只有一子存活,同治帝则无子即过世,至此秘密建储制也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