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即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译为华音。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时,即称为卡农。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 卡农有许多类型,主要有:①正格卡农。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节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据它们之间的音程距离称呼,如同度卡农、四度卡农、五度卡农等。在正格卡农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农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调性重叠;其中四度、五度卡农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调性统一外,也可采用严格模仿,使答句转入下属调或属调。②变格卡农。答句是主句的变形。若将主句的时值成倍扩大,则成增时卡农,反之,则成减时卡农;若将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称为倒影卡农或反向卡农,若将主句各音出现的次序颠倒模仿,称为逆行卡农或蟹行卡农,答句若为主句之逆行并倒影者,称为逆行倒影卡农。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卡农,如二重或三重卡农,即同时有两对或三对不同旋律的卡农进行;无终卡农,即卡农的结尾与乐曲开始相衔接而使音乐循环不已者;有终卡农,即答句不再进行模仿,另加结尾部分以构成终止者。 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卡农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在意大利威尼斯创作了这首曲子。据传,这首曲子是帕赫贝尔为了纪念死去的妻子和孩子而创作的。在鼠疫肆虐的年代,帕赫贝尔失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为了缓解痛苦,帕赫贝尔用音乐表达了他深切的悲痛和无尽的怀念。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原意为“规律”。它是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其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模仿第一个声部的旋律,产生连续的效果。卡农的创作手法是,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卡农在音乐中代表着无尽的温柔和惬意,因此它经常被用于婚礼和背景音乐。这首曲子的演奏方式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但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综上所述,卡农的创作背景是帕赫贝尔在失去妻子和孩子后,用音乐表达悲痛和怀念。卡农在音乐中代表着无尽的温柔和惬意,因此它经常被用于婚礼和背景音乐。同时,卡农也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其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模仿第一个声部的旋律,产生连续的效果。
是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吗?他是为纪念因黒子病去世的妻子和女儿的。 是以大提琴启奏,再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而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只有两小节,重复多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会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到动听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