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季羡林曾专门论述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诗,这既可以是古典诗词好坏的评判标准,也可以是部分新诗好坏的评判标准。他援引印度古老的文艺理论,印度古人认为词汇有三重功能,表达三重意义:
一表示功能,表示义(字面义,本义)
二指示功能,指示义 (引申义,转义)
三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
第三种暗示就是他们所谓的“韵”,而韵是诗歌的灵魂。
他们把诗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真诗,以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暗示的东西为主;
第二,价值次一等的诗,没有说出来的只占次要地位;
第三,没有价值的诗,一切重点都放在华丽语言、雕琢堆砌上。
举例来说: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 古诗十九首
受印度古老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人认为以暗示为主的、有重意的诗为好诗,何为重意?就是指诗句的多重意境。中国诗僧皎然认为两重意以上,皆文外旨。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有三重意境。后人的解释为:
第一重意:句中的本意,
第二重意:文外之意,如《文选》李善注:‘浮云之蔽白日,以喻奸佞之毁忠良,故游子之行不顾返也’;
第三重意境:《佛教与美学》一书释为:“当人之皎皎如白日的本心被世俗之风尘、云翳所遮蔽的时候,人就不能返本归真了。”
这种诗歌审美理论其实也印合了中国古代以含蓄美为主的审美理论。
首先评诗要看它是律诗还是绝句或者是古体诗,然后看它错没有错韵,再看它的词藻好不好,然后分析对仗工不工整,评词就要看个人的积累丰不丰富,对于仄平韵的了解深不深,还要记住词的格律.
如果是应付考试,就要联系作者的背景,认真去体会其中的意境,或者就往好的方面说就是了.
诗人孙达钧认为朴实自然原生态的诗是好诗,这一观点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真实、自然和贴近生活本质的重要性。朴实自然的诗歌不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而且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这种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建立联系,让人们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首先,好诗通常具有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通过精炼的文字,诗歌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这种表达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传递。好诗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往往超越了语言的障碍,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1。
其次,朴实自然的诗歌往往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它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技巧,而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诗歌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好诗象好人,都具备善良、正直、勇敢、宽容等优秀品质,能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朴实自然的诗歌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样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学。它们教会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眼前的美好,让心灵在诗歌的交集处得到一份安宁和升华。
综上所述,孙达钧的观点强调了朴实自然原生态的诗歌价值,这种诗歌通过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展现了诗歌作为艺术形式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