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它看完了。最开始看的时候,也并没有多少感想。尽管有些人对它的评价很高。只是猜想文章中的主人公历经磨难后终于成功的故事。所以看完第一部后就停看了。最近闲来无事,翻起了第二部,才被剧里的人物触动,紧接着看完了第三部。三部联在一起,就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所说的黄金阶段。怪不得很多人意犹未意,又爱不释手。到今天为止,看这部小说拖了近5个月的时间,唉!什么时候才能改一改行事拖踏这坏习惯。我也来写一点读后感,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理解。但感悟颇多,又不知该怎么落笔,我这笨拙的文字但愿能对得起自己。
小说描写了“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改”前期农村生活的画卷,同时把国家政治形势、家族矛盾、陕西北的风俗人情表现得淋淋尽致。十几年的光景在路遥的笔下铺展开来,人啊!有几个十年啊!再回首,头发斑斑;再回首,往事如烟;再回首,思绪万千!我时常感到失去的年华已不再,我已不再年少,四季轮回,日子匆匆,一事无成!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如此肤浅。或许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正如《平心的世界》,但这决不是理由!小说中的情节似乎和我生活的情节曾相似,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支配人的永远是精神,是意志。
孙少平,孙玉厚的儿子,农民的儿子(引的原文哈)。念高中的时候,吃着黑面馍,却和一位同命相连的郝红梅因为寒酸和窘迫在拿黑面馍的时候相遇,而发生苦涩的初恋。但后来谁也没想到,她嫁给了田润生,这是后话。又描写了瘸子侯玉英“追”他的过程。后又描写了晓霞如何帮助引导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可以说正是因为在田晓霞的影响下,才使孙少平走向了另外一条生活道路。念完高中回家当了两年教师。这时候,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遇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了,渐渐走向成熟。不象在高中时期,高中的他还是不成熟的。尽管他慢慢摆脱了自卑害羞的心里。作者这样写道:“自从春天进入县高中以来,孙少平已经在这里度过很长一段日子了。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贫困、饥饿和孤独的折磨;经历了初恋的煎熬和失恋后的更大煎熬——当这幕小小的青春悲剧结束以后,他内心中感情的河流反而趋向于平静,而思想和理智的成分却增多了。这并不是说他已经成熟了。不,从一切方面说,他仍然是一个没有成长起来的青年。”正是因为这样,才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基础。第二部主要是他在黄原揽工以及和晓霞的交往,相知相恋的故事。第三部主要是他在大牙弯煤矿的生活。
孙少平是一个吃苦耐劳、勤奋上进、刚毅坚强、头脑理智的人。晓霞评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男子汉是什么,男子汉就是在困难面前打不到,对生活有独特理解,不因为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原黄揽工那么辛苦的日子里,他仍坚持看书,这也是他区别于一般揽工的人。在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有些东西似曾相似。我做好我的角色。在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不象他哥少安,也不象徐向前,他敢爱,也狠得下心放弃。揽工汉和地委书记的女儿恋爱多少需要一些勇气,尽管他心里也会有一些担心:“少平强迫自己立刻回到现实中来。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一个漂泊的揽工汉,岂敢一味地沉醉一种罗曼谛克的情调中?是的,他和地委书记的女儿拥抱了,亲吻了,但这是否意味着他就能和她在一块生活?他们如此悬殊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怎么可能仅凭相爱就能结合呢?更重要的是,晓霞的行为是出于爱情还是一种青春的冲动?他马上就是省报的记者,能一直对他保持爱情吗?”但是他却对自己说:“他第一次拥抱了一个姑娘,并且亲吻了她。他饱饮了爱的甘露。他的青春出现了云霞般绚丽的光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幸福!从此以后,他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白白在这人世间枉活一场!”孙少平如果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出类抜萃的人。他和晓霞在黄原剧场邂逅后作者通过晓霞的心理活动有这么一段描述:“孙少平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从外表看,他脸色严峻,粗胳膊壮腿,已经是一副十足的男子汉架式。他仍然象中学时那样忧郁,衣服也和那时一样破烂。但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他已经开始独立地生活,独立地思考,并且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奋斗之路。说实话,尽管她以前对这个人另眼相看,认为他身上有许多不一般的东西,但上大学后,她似乎认定,孙少平最终不会逃脱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命运:建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广阔天地自得其乐。现在农村政策宽了,象少平这样的人,在农民中间肯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说不定会发家致富,成为村民们羡慕不已的“冒尖户”。记得高中毕业时,她还对他说过,希望他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生怕过几年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报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为此,在少平回村的那两年里,她不断给他寄书和《参考消息》,并竭力提示他不要丧失远大理想…后来,她才渐渐认识到,实际生活是冷酷的;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不能进入大学门,又进入不了公家门的农村青年,即是性格非凡,天赋很高,到头来仍然会被环境所征服。当然,不是说农村就一定干不出什么名堂;主要是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尽管田晓霞如此推断了孙少平未来的命运,但出于中学时期深切的友谊,上大学后,她还不准备断绝和少平的联系。只是她以前写信给他以后,他再没有给她回信,她这才在遗憾之中似乎也感到了某种解脱。她一生不会忘记这个少年时期的朋友;但她知道,她也许在今后的岁月中甚至不会再和他相遇,充其量只是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日的朋友……”
孙少安,为了一家的生活,不得不放弃读书,十三岁就开始下地干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文革”后期,因为穷,吃尽了苦头。“改革开改”以后,党的政策转变,他借钱买骡子拉砖,后又制砖,成了全村的“冒尖”户。这一系列的转变,按他的话说,是为了让家里过上好日子,为了摆脱贫困——的确,他身上具备许多创业者的气质:勤劳、坚忍,血气方刚、顽强拼搏。如果他的思想再远一点,意识再高一点,或许会更成功一点吧。在经历了砖厂失败的一年中,他也窝囔过,一个机会就使他死灰复燃,这人啊!除了坚持,机会也是顶重要的。他对爱情的态度,就不如少平了,面对青梅竹马田润叶的表白,虽然他也喜欢润叶,但是他自卑,没有勇气,他农民一个,润叶公家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爱,是那样的矛盾。为了逃避爱情,匆忙给自己找了另一个姑娘。面对命运,他屈服了。
田晓霞,一个从小就爱独立思考问题的女生,在她高中毕业时,说给孙少平的一翻话让我思考了好几天,我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不该放弃什么?很惊呀在那个年龄就有这样的觉悟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在最后为了抢救洪水中的小女孩被洪水夺走了生命,就象天边美丽星星的陨落,那么热情真诚善良的人,为什么人生的脚步却是如此的匆匆啊!留给孙少平的是无尽的痛苦,如果她不牺牲,除了是他的红颜知已外,还会成为他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孙少平啊孙少平,真应了你说过的那句话:“ 其实你也是可怜的。。。”!
小说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比如:金波两兄妹、孙兰香、孙玉厚、孙玉婷、田润生、田润叶、田福堂、田福军、田福军的老丈人徐国强、徐向前两父子、杜丽丽和武慧良,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物,比如徐向前翻车受伤后把他送到医院,而后又打电话到他单位去,没有留下名字的那位老司机,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但是他做了一件普通人遇到了都会做的事情。。。。。。小说中的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浓缩了很多,让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去思考吧!
小说中的爱情也是包罗万象的。孙少平的爱情是浪漫的,孙少安的爱情是农村那种淳朴的爱情,金波草原对歌的爱情,痛苦了他八年,田润叶的曲折爱情,田润生超凡脱俗的爱情,每一个故事都是感人的。
还有一点体会:幸福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生活!孙氏兄弟都渴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彻彻底底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命运。然而——今天的我呢!
小说终归是小说,我一直都在思考,那时的民风相对现在社会来讲不知要质朴多少倍,我其实也算在农村长大,对那个时代农村的风俗人情多少有些了解。然而当今社会还有多少小说中善良的人物呢?尤其是爱情,动人的爱情!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相信自己能飞!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表现出当代农民的顽强与坚韧。小说广泛涉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昂首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没有一条小船不是经过风暴而顺利抵达港湾的,孙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实现“飞”的壮举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断的挫折和打击。如为了扩大社员自留地,他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来批判;曾为尝试着进行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而遭到县委的严厉批评;最为残酷的是在第一次扩大砖场时,因高薪聘来的烧砖师原来是骗子的缘故,他的砖全部?烧砸了。无力归还贷款,也付不出村中帮忙劳力的工资,那时,他就像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小鸟在冷风中簌簌地颤抖着。
真、善、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书中的一个个主要人物,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善良,这该是作家心灵的折射:路遥定也是那么的一个人。然而,人物的结局总令人伤怀,几乎没有一个结局是完美的:孙少安干出了点名堂,他贤惠的妻却劳累至喷血;田润叶终于明白了李向前对她的一往情深,毅然与之结合,可向前却已是残废。孙少平以他独有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地位悬殊的田晓霞的爱,可田晓霞却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润生义无反顾地与郝红梅结合,可郝红梅毕竟还带了孩子;金波呢,还不知要追寻那梦中女子到何时。这一切的一切,总令读者有些惋惜。特别是少平与晓霞,地位相差那么多,却能够心心相印,都愿他们会有个完满的结局,可作家偏偏那么残忍!我有些明白了:
我们心理上总不愿去接受悲剧,所以,中国戏曲倒多以大团圆结局。然而,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这应该就是作家昭示给大家的。他是那么地真诚,那么地善良,然而,他也必承受着太多太多的苦,他对生活的体验越深,就越感受到生活的不完美。而正是这不完美,才是更能打动人的一种美。大家都明白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显得更美,把这种美称为残缺的美。那么,路遥既从生活中,也从美学上理解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结局的安排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如此安排,真、善、美 的统一,使读者唏嘘不已。
我们应该相信“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
《平凡的世界》至自己 ――我是不是要改变什么,我是不是要坚持什么,我是不是要努力什么。前面的世界一如既往的浮夸,那么的不真实,往往是平凡的人缺干出了不平凡的事,往往是一件平凡的事却坚持下去看见了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