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章区一中创建1999年,至今也有7年历史了,虽然这7年发展过程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却和这个区重点中学身份实在不相符。自从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以来,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多,少的时候只有一个,多得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个左右,一般年份也是大慨在5个到10个之间吧。这些成绩和其他县区重点中学对比起来,实在是有很大差距,就连坡头区一中也是远远比不上。就是那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成绩也处于边缘地带,而标准分总分超过700分的学生至今也就是两三位而已。从高中学科竞赛来说,更加不怎么样。这些就是麻章区一中的基本情况。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有这几个方面,就是缺少一流学生,一流师资,缺少一流体制已经缺少资金。正因为这几个因素成为约束条件,所以区一中就发展不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区一中有关领导必须做出反思。
一流学生对于一个学校发展是至关重要,可是区一中没有能够录取到很好的生源,这是区一中面临最大的挑战问题。根据我个人分析,以后几年之中,区一中争取好的生源难度将比现在还要大。这里,有几个主要原因,有内部原因也外部原因,对于这个内部原因,我就不想多说了,也就是说区一中本身没有足够魅力吸引一流学生,包括在奖学金方面。外部原因分析起来可能是非常有趣的,这些关系可能比较复杂的。
区一中主要生源地区是麻章区、这个是主战场,区一中学生之中有70%左右是来自麻章区的,也可能这个比例现在有所降低了,但是保守估计现在2005年入学的高一年肯定不低于不会低60%吧。在这个主战场上,区一中遇到问题越来越多了,首先湛江一中,市二中,湛师附中基本上把中考成绩麻章区前80名几乎录取了完,尽管在05年有一位考上市二中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到麻章区一中就读,但是这种现象是非常少见了。麻章区80名到200名的学生,表面看来应该收在区一中旗下,但是还是有很多对手。例如湛江市四中,港一中在霞山区争取不到好的生源,也会把手伸到麻章区等地,同时赤坎区的学校也没有放弃麻章区的生源。麻章区有三个镇,分别是麻章、湖光、太平。成绩在全区80到200名的学生之中,麻章镇的考生有些选择在赤坎区的湛江市七中、五中,寸金书院等学校或者遂溪县的重点中学,而选择区一中的往往是麻章镇农村的考生。在湖光镇和太平镇有些考生选择霞山区的市四中,港一中居多。可以想象一下,区一中能够在全区前200名考生这块蛋糕分到多少?按照2005年情况,我想区一中能够分到这个蛋糕的四分之一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
接着来分析麻章区前200名到500名的考生生源之争,处于这样位置的考生,还是有不少人跑到麻章区以外的学校就读。就是剩下留在麻章区就读高中的学生,也未必就被区一中包揽了。例如2005年,麻章区一中录取16个班,湖光中学录取8个班,所以麻章区一中还要遇到对手是湖光中学。湖光中学初中部几乎集中湖光镇最好的学生,所以湖光中学也会尽量做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报考母校湖光中学。特别湖光中学新任校长孙光林上任之后,对于生源问题会更加重视。2006年,也就是今年,太平中学高中改为普通高中,准备招4个班。可以说太平中学也是麻章区比较好的生源地,并且历年以来中考成绩也是不错的。例如今年湛江市统考的中考模拟考试,总分600分以上的考生中,麻章中学(原来区一中初中部)20人、湖光中学7人,而太平中学29人。在这种情况下,区一中在争取太平中学初中部生源的时候就必须和太平中学展开激烈的竞争。太平三中校长陈文贵在今年调到太平中学当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所以对生源问题也非常重视,这些都是新官上任的体现。
2005年6月,免去余真麻章区教育局局长职务,同年8月份任命原雷州一中校长王朝兴为区教育局长。王朝兴对于教育问题的改革,有自己的思路,这个不同余真。关于太平中学高中部改为普通高中的建议,我曾经在2002年写过一篇文章,并且也给余真局长看过,但是一直没有采纳。而现在,我这个愿望基本上可以实现。我个人认为王朝兴在发展教育战略方面是比较注重整体,而不是像过去的官员那样去扶持某所中学,当然迫于政治压力那又是另外一回事。王局长的教育发展思路对于麻章区高中教育有利,但是可能由于注重整个而使区一中失去一些很好的待遇。
区一中在主战场招不到好的生源,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政府决策失误,第二是区一中领导者决策失误。当时,区政府为了办好区一中,把全区最好的老师都集中到区一中。例如从麻章中学、湖光中学、太平中学以及一些初级中学抽调一些比较好的老师。麻章区一中校长黄良妙、副校长梁保国、体卫处主任曹小忠都是从原麻章中学过去的;教导处主任谢林春是从湖光中学过去的,副校长林木青是从麻章进修学校附中过去的。尽管区一中的师资得到区政府的扶持,从而拥有比较好的师资,但是这样却断自己的门路。麻章区其他中学好的老师被抽到区一中,那么这些中学失去好的老师,教学质量自然会变得差,从而麻章区整个生源质量都变差,所以最终受害者还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