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自己可能说的不对,不过在我看完这些资料后。我自身的感觉是所谓的归零学习就是重新定位自己。每处在一个新的位置时,就把自己放到开始的状态,然后到下一个目标。 这个比较长,解释的也比较多,总共有两种 第一种学习归零定律 某一个城市有一个“中学生短跑俱乐部”,该俱乐部长期保有十名短跑队员,他们都是从这个城市各中学里选拔出来的短跑运动尖子。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由于这十名队员中的每一位都没有请专业教练,而仅仅是在本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和比赛,他们百米赛的成绩都在11秒至13秒之间。忽然有一天,一位百米赛经常性成绩保持在12秒左右的队员决定为自己请一位专业短跑教练。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这位队员的百米赛成绩从12秒迅速提高到10.5秒,以至于他在随后的两次比赛中每一次都拿到了金牌。在这种情况下,另有5名队员也开始聘请专业教练指导自己训练和比赛,之后他们的成绩也因为请了专业教练而提高了1.5秒。在这种背景下,剩下的四位没有请专业教练的队员开始感到危机了,于是他们也分别各自聘请了专业教练,他们的成绩也因聘请了专业教练而提高了1.5秒。至此,全部十名队员都请了专业教练,并且成绩都提高了1.5秒。于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学习归零效应”:纵向比较,他们每一个人都因为聘请了专业教练,使自己的百米赛成绩提高了1.5秒(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他们却又回到了相同的起跑线上。 尽管在上述聘请专业教练的过程中,一个时间段总的学习效果表现为“零”,但是在此过程中,率先聘请专业教练的那一名队员显然从他的率先行动中获得到相对较大的回报——因为率先聘请专业教练而两次获得了金牌。第一批跟进聘请专业教练的队员也阶段性地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成绩进步幅度优于另外四位没有及时聘请专业教练的队员。很显然,最后才聘请专业教练的四位队员,由于他们没有率先和及时聘请专业教练,他们曾出现了阶段性的相对成绩下降。在上述十名队员的成绩均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了1.5秒以后,会出现什么局面呢?可以想见的局面是:每一位队员要想在下一轮的比赛中出好成绩或者不被淘汰,必然会选择聘请更好的教练、使用更好的训练设施、采用更先进的训练方法、投入更多的训练时间。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习需求会出现的“倍增”趋势。然而,纵向比较大家都因此而在不断进步,但横向比较大家一致努力的结果可能再次使他们回到同一起跑线——“学习归零”。在持续训练和比赛中,有一种可能性会出现,即少数队员会因为成绩进步幅度较小而持续落后,以甚至于最终退出比赛。但这并不会降低留下来的队员学习和训练的强度。因为,有人退出就会有新人加盟进来,他们同样面临着竞争。更大的压力还在于“长江后浪对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一方面,新加入的队员虽然一开始的成绩比不上老队员,但是他们有潜力超越老队员;另一方面,老队员虽然阶段性成绩好于新队员,但由于其渐“老”,必然会被新队员超越。在这个意义上,新队员会千方百计地赶上老队员,老队员会竭尽全力地保住已经的成绩。换言之,训练的高强度还在持续,甚至于不断加强。再说退出比赛的队员们,虽然他们退出了“中学生短跑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但是他们回到他们的学校以后,他们又将重参与另一个场相似的竞赛——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和升学跑道上进行持续的“归零”大比拼。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述过程中,少数个人条件优越的队员由于聘请了更好的教练,使得他们的成绩一路领先,其他队员无法超越。然而,这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超越了“归零定律”,因为如果是这样,他们将面临与其他城市的短跑高手进行比赛——另一个层面的“学习归零”。而如果他们在与其他城市的高手过招中继续一路领先,他们又将面临与其他国家的短跑高手比赛——又一层面的“学习归零”。即便他们最终获得了世界冠军,他们也必然总有一天会因为逐渐变“老”而被新的短跑高手赶上——终极层面的“学习归零”。总而言之,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归零”过程中,队员们的学习和训练的强度将会不断加大。因为参与竞争的每一个队员在不断面临着更高“级别”的竞争,要想在随后的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或不被淘汰,只有一种选择就是,更刻苦、更科学地训练。 正在企业间展开的学习竞赛跟上述短跑运动队员之间的竞赛在道理上几乎完全一样:少数率先学习的企业有了进步以后,激励其他企业也积极地投身到了学习的中来,由于大家都在积极地学习,虽然纵向比较,每一个参与学习的企业都进步了,但由于大家都在进步,竞争依然激烈——“学习归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下一轮的竞赛中获胜或不被淘汰,每一家企业只能选择更快、更多和更好地学习,于是竞争更加激烈——“学习归零”。虽然在此过程中,有的企业因为不善于学习而被淘汰出局或丧失比赛资格,但这不会降低还在“局”中的企业继续学习的强度,因为可能出现新的更有潜力超越的竞争者,即便那些出局的企业又必将要在另一个层面与其他的对手进行新的竞争。即便一个企业因为更快和更好地学习而遥遥领先于它的同行,但壮大了的它又会不断面临新的重量级的竞争对手。综上所述,“学习归零定律”有五层含义:(1)当参与竞争的企业以相似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内容时,会出现“纵向比较有进步,而横向比较‘归零’”的效应;(2)在学习竞争中,率先学习者会获得阶段性领先,但最终还要在“归零”的竞赛征途中继续打拼;(3)虽然在学习竞赛过程中,落后者会被淘汰出局,但保住下来的企业必会面临更有潜力的新的竞争者,而出局者也将继续面临新的意义上的竞争,即“归零”比赛还将继续(4)在学习竞赛的过程中,那些更善于学习的企业可能一路领先,但领先者又将面临新的重量级竞赛对手;(5)随着竞争的持续,学习的强度会不断递增——学习越多,竞争越激烈;竞争越激烈,学习越重要…… 第二种 时钟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如英国伦敦地标性建筑大本钟已有150多年历史。即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上许多人每天还在用它掌握时间校准一天的行程。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就是在这样普通的时钟之中蕴藏着一种可贵的精神——“归零”精神:当时钟的时针每12小时在表盘上转上一圈,达到时钟最高点(12点)时,也就意味着回归到最低点(0点),分针和秒针同样在到达“60”这个顶点后归位于“0”,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这种“归零”让时钟能够简洁明快地为人们提供着一日工作生活的时间坐标,跨越百年风雨直至今天仍然被人们所钟爱。
时钟如人,人如时钟。时钟运行有指针数值高低交替后“归零”的轮回,人生旅程有事业起伏的承转离合后“归零”的升华。在自然科学视域中,时钟“归零”是一种天才科学构思和巧妙制造工艺的融合——时钟只有主动“归零”才能周而复始精确报时;而从社会科学角度看,“归零”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精神境界——我们主动“归零”才能抛开羁绊创造人生新精彩、事业新高度。因为,“归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要通过“归零”在更高起点重新开始,这才是“归零”的本质要求和目标所在。
当我们获得巨大成功到达事业的波峰时,面对鲜花、掌声和荣誉等的吸引,面对金钱、权力与地位等的诱惑,我们能否甘心抛却头顶的光环,做到让情感归于理智,让浮华归于平淡呢?“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如果及时“归零”,我们便会清醒而不飘忽,理智而不盲从。反之,我们可能会难以清醒定位,维持旧有成功已属难得,更谈不上再创新业绩,搞不好还会“晚节不保”。所以,在成功时,敢于并能够“归零”更能展现一个人的勇气和智慧。
一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后,我们当然有理由尽情欢乐。但显然不能老是沉浸在曾经的成功喜悦,而是要及时归回清醒的工作状态,将一切工作程式回归到零始状态,以更好地迎接新任务和新挑战。就如计算机开的时间长了在重启后就会好用多了,这其实是通过重启实现软件系统的程序性“归零”。再如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形成的质量控制的“归零”制度,保证了10万人参加的工程无失误,这是通过外在制度设计的强制性“归零”。只有“归零”才能为下一个任务顺利实施并胜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工作“归零”有时更需要制度化。
归零是一次重新的定位,是一个积蓄的过程。新一年的工作已经开始,无论我们去年成绩是大是小,收获是多是少,都已是过去时,都应让其“归零”,绝不能让它们成为我们炫耀的资本和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绊脚石。新一年崭新的起跑线正是我们奋进的新“零点”。我们每个人必须用“归零”来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能在成功的光环里继续沾沾自喜,更不能在挫败的阴影里老是唉声叹气;我们每个单位都应建立工作“归零”的制度,既不抹杀掉以前所取得的成绩,更要将以前创造的成绩仅作为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基石。从长远看,个人能够“归零”只是一个人的幸事,而“归零”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旦能够为众人所接受,尤其是物化成为一种准则或制度,那更是一个单位建设发展之幸事。
归零学习就是学会快乐。昨天的成就放下了, 就不会膨胀自己;昨天的失败放下了,就不会自责自己;昨天的欲望放下了,就不会压迫自己;昨天的友情放下了,就不会有更多的承诺来驱使自己;昨天的敌视放下了,就不会有更多的怨恨来折磨自己……没有了这么多的膨胀、自责、压迫、折磨和利益驱动,你肯定是快乐的!
可能是把自己放空把 因为压力大 就比如高考的最后一天学校允许学生把书统统仍了 我不是很理解 希望帮到你
把学识化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