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班师乃自一个必然的误会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研究一下,从郾城送奏折到临安,需要多少时间。岳飞军克颖昌是闰六月二十日,此月为二十九日,宋廷回复回覆省札是七月二号(引自《金佗稡编》卷2高宗七月“初三日”手诏“览卿奏,克服颖昌)。七月八日发出的郾城捷奏,到达临安是十八日(引自《宋会要》兵14之30),显然,这需要十日时间,反之临安送至郾城前线,也该是十日上下。
让我们将那段历史的日历罗列出来:
六月二十日,岳家军克颖昌,
七月二日,朝廷收到克颖昌捷奏,回覆省札。
七月二日 岳家军收复西京。
七月七号,高宗下诏,严令班师。
七月八日,郾城大捷。岳飞送捷奏
七月十一日,高宗严令岳飞回师!此时高宗虽不知郾城大战(注:此处因无具体史料,暂存疑)
七月十二日,高宗收到岳家军收复西京捷报。
七月十四日,颖昌大捷,岳飞送奏折
七月十七日 岳飞收到高宗七号所发的“措置班师”诏。
七月十八日 郾城捷奏方送到临安,高宗给予重奖。见(1)
七月十八日 飞怒,书《乞止班师诏奏略》(2)
七月十八日 临颖大捷。见《临颖捷奏》(3)
注:既然十八号岳飞还激烈上书,要求不可班师。显然,颖昌之战,岳飞根本就没有败。否则的话,作为一代名帅,断不可能在元气大伤的时候还要求进兵,自取其辱。岳飞不是没有冲动的时候,如他任通泰镇抚使的时候,就曾错误估计敌人力量,以至失败。但从他于十四日内消灭杨么,二次、三次北伐遇到不利情形时果断退兵,避免损失(其实从泰州撤退的时候也是如此,不盲目死战),显然他并非鲁莽之人。而且,他的估计应该是,郾城大捷的奏折应该已经到了,高宗态度会有所改变,所以他决意抗旨北伐。
而且临颖之战时在临颖东北,乃通往开封大道上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临时处长。除前军外,其他四统治代表了二个至四个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得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因此,十八号的时候,岳飞还是在进军的。
七月十八日或二十一日,岳飞班师。
这个就是谜团所在。
第一,由于十八号之后,除了传说中的朱仙镇大战外,并无其他重大战役。所以,说岳飞在十八号后准备班师也行。第二,若存在朱仙镇大战,则说明岳飞本来还冒着抗旨风险前进,无论《宋史》还是《金史》,都没有岳飞战败的记载。那岳飞为何突然回师?
关键就在于,在二十一日前后,岳飞是否收到高宗送来的言辞更加严厉的班师诏呢?(如《岳侯传》所言“忽一日,诏书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按临安到郾城是十日路程,这份诏书应该是七月十一日发。这个时候,高宗依旧没有收到郾城大捷的捷奏,更勿论颖昌大捷,他害怕岳飞军失败,加上秦桧怂恿,遂严令岳飞班师。
七月二十四日,颖昌大捷奏报送到临安,高宗态度开始改变。
七月二十五日 杨沂中从临安出兵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飞带两千骑兵从顺昌去临安 (4)
七月二十七或二十八日,岳飞那份言辞激烈的抗议书才到达临安。
高宗改变态度,下诏:
「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杨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
注意的是,此处提到岳飞需要和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可笑的是,杨二十五日才出发,八月中才到宿州,而张俊和王德所部近在咫尺,为何不调度他们呢?而且,按照这句“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这句话来看,高宗依旧不许岳飞乘胜进军,甚至暗示正在撤军途中或者停滞不前。然而,高宗并非不知岳飞性格,之前他命李若虚教岳飞停止进军,尚且不行,现在为何有信心岳飞会停下来呢?显然,高宗心知肚明,自己曾经发过措辞强硬的诏书,教岳飞不得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