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哪年给台湾派巡抚

具体年份?对了忘记问了,当时的皇帝是哪个
2024-12-31 19:02: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
当时的皇帝是光绪帝。

回答2:

公元1888年3月3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光绪帝

回答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为了保卫和建设台湾,千百年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这块古老而又富饶的土地上洒下了鲜血和汗水,于国于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晚清爱国志士刘铭传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的农家。自幼托身陇亩,生活非常窘困。但他人穷志不穷,不甘心默默无闻地苦度时日,蹉跎岁月,曾登上屋后大潜山仰天自誓:“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希图一朝得志,光宗耀祖,施展立功报国的雄图壮举。他为人刚毅任侠,耿介坚强,平日又喜欢耍枪弄棒,练就一身武艺。所以,年轻时就为当地人所敬畏,在乡党中小有威望。1862年,李鸿章由安徽东下,沿途招募淮军救援江苏,镇压太平军。刘铭传认为这是立功报国的难得机会,遂率领乡勇加入淮军,独树一帜,号称“铭字营”。在追随李鸿章、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刘铭传凶悍善战,“战功显赫”,很快由千总、都司、参将、副将提升为记名总兵,成为李鸿章麾下一员重要将领。1865年,二十九岁的刘铭传已官至直隶提督,并获得清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及一等男爵的封赏。1868年,他奉旨督办陕西军务,旋因积劳成疾,挂冠归乡。
刘铭传解甲归田后,在乡间隐居多年。这期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虎狼环伺,险象丛生,祖国领土横遭异族侵扰,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对此,刘铭传并非无动于衷,安卧草庐,他自称“养疴田园,每念中国大局,往往中夜起立,眦裂泣下”(《刘壮肃公奏议》卷二)。目睹时艰,刘铭传每每抚剑长叹,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以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畏敌如虎,避战求和。刘铭传虽由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但他坚定地站在抗法的一边,反对屈辱求和。他给朝廷上奏道:“遇事迁就,不惜玉帛,以解兵戎。然而和难久持,财有尽期,守此不变,何以自立?”针对妥协派避战求和的谬论,刘铭传深刻指出:“穷言和者当思伊犁和而兵费赔偿,天津和而义民受戮,台湾和而琉球坐失,越南和而藩服无存。剜肉补疮,期陵胡底。”(《刘壮肃公奏议》卷二)表现出一片忧国苦心。翌年5月,法国舰队闯入我国领海,染指孤悬海外的台湾,台湾岌岌可危。清政府焦虑惊慌,急召在籍养病的刘铭传,加以巡抚头衔,命他督办台湾军务。隐居十多年的刘铭传临危受命,带上一百多名亲兵,渡海入台,担负起抗击法军,保卫台湾的重任。
1884年7月16日,刘铭传轻装抵达基隆。第二天便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召集驻防诸将研讨防务。他发现临战前夕的台湾防务疏弛,军队素质极差。作为主要防御工事的基隆炮台“仅有洋炮五,且仅守前面,不能应敌之旁攻”,台湾驻防之兵号称二万,但“器械不精,操练不力”,(《刘壮肃公奏议》卷二)加上水师无船,海口未塞,军情万分紧急。刘铭传一面立即向清廷提出海口设防,改建炮台,筹建海军,购买枪械等十条建议;一面利用战前有限的时间对台湾防务和兵力作适当的调整部署。但是,台湾上空早已战云密布,刘铭传到达基隆的第七天,战争就爆发了。
8月5日凌晨,法将孤拔下令由他的舰队副司令利比士率兵舰五艘,逼近基隆。从上午八时起,就集中炮火猛轰基隆炮台。刘铭传镇军自若,指挥部队“以急激而准确的炮火”奋起反击,激战半日,基隆炮台全被轰毁。针对敌我双方的特点,刘铭传认识到“以无兵舰不能争锋海上”,“非诱之陆战,不足以折彼凶锋”(同上),大胆采取诱敌深入,集中歼击的战术。翌日,他命令部队撤出海滩,退到基隆山后隐蔽,构筑工事,“坚筹血战”。狂妄的孤拔误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命令利比士挥军上岸索战,待法军大摇大摆涌上岸来,刚抵达山后,刘铭传即命曹志忠、章高元、邓长安等率部从东西两侧迂回包抄,三面夹攻,杀向敌人。失去火力优势的法军被分割包围,互相隔绝,被清军打得七零八落、仓皇败退。刘铭传首战告捷,大挫敌锋。“生擒法人一名,死伤不下百余,抢来坐旗一面,乘势破其山头炮台,得炮四尊,帐房数十架,洋衣帽甚多。”(《刘文忠公全书》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