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印第安人同汉人是同一母系,两者都是黄种人。
一个民族不光是有父系,还有一半是母系!印第安人有五大母系ABCDX,其中ABCD也是汉族主要的四大母系。下图是鬼子做的一个图,最上面条分布图是山东-辽宁汉族的母系分布,依次有D4、D5、G、M7b、M7c、M8、M10、CZ、A、B4、B5、N9a、Y、F、R等。其中D4占据最大头成分,有30-40%,其次为B4、F、M8、G、A等。印第安人ABCD四大母系下各分支成分与汉族中的ABCD下各分支呈现犬牙交错或相同分支情况。
2010年发表的论文给出了母系D和C的系统发生树,圆圈大小与共享该单倍型的样本个体数量成比例,最小的圆表示只有一个个体。并且用颜色表示不同地理来源样本:东北亚-蓝色;中亚和南西北利亚-绿色;东亚-红色;印第安-灰色;欧洲-黄色;其他不明人群来源-白色。许多分支单倍群年龄都只有几千年,那种印第安人都是一万年前冰期时候扩张过去的,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以mt-D为例,可以看到印第安人中D系的各个分支与东亚mt-D系交织。其中D5a2是汉人中颇有特色一个母系分支,在印第安人中也存在。印第安人和汉人共享D4母系分支有D4g2、D4e1a(柳岩就是D4e1a)、D4b2b4、D4j1a3(共祖约5000年)、D4a1(共祖6500年)。而印第安人D系下主要分支D2其实是D4e1的下游。印第安人其他与汉人相近的D4下分支还有D4b2c、D4j1b、D4j6、D4q等。
母系mt-C下分支同样呈现印第安人和汉人混杂情况。其中有共享C4a2a2的分支,其他相近的分支有C4a1b、C4a2b、C7a1a、C7b等。
母系CD与黄种起源关系密切,美洲另两大母系A和B更与O系伴随密切,其相近程度只会比CD更近。可以说,从母系角度上看,美洲印第安人与汉人关系极为密切!
印第安人与汉族同属于蒙古人种。印第安人属于美洲系,汉族属于东亚系。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美洲人祖先有渊源关系。在第四纪的一些时间里,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海面下降了大约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袒露出了一座陆桥,连接起了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亚洲东北部猎人很有可能尾随这些动物穿过白令海峡大陆桥来到了美洲,成为美洲远古文明的始祖。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陆续到达美洲的,然后又经过长期的不断迁移与推进,最终散布到美洲全境。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进入美洲的时间不同,背景各异,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据资料记载,到15世纪末,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约有100万,西印度群岛至少有100万,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约1400万至4000万,共约有160种语别,1200种方言。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区:一是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玛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托尔特克人、以及萨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印加人。
最近根据专家考证说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印第安人也是中华人的一分支,主要证据是,公元前1047年,纣王三十二年,周武王观师于孟津,准备伐商,纣王急召贵戚微子、箕子及攸侯喜(攸,同条,地名,侯是爵位,喜是人名)等勤王。帝辛三十三年,周军渡孟津,时商军主力十余万精锐正由攸侯喜统率大举进攻东夷,大军不及调回,纣王遂派70万奴隶与周军战于牧野,不料奴隶于阵前倒戈,商军大败,周军入朝歌,商亡。
商完了之后,殷军统帅攸侯喜在条(一般认为在今淮宁县,也有人以为在安徽宿县附近)的主力军10万人,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15万人,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成为殷商历史的千古疑案。而几乎在殷军失踪的同时,奥尔梅克(Olmeca)文明突然在万里之外的中美洲兴起,有人发现,这个文明具有浓烈的殷商文明特质。例如印第安人的问候语“YINDI鄄AN”(被哥伦布当作indian)为“殷地安”即“殷地安阳”,犹言“家乡好”;解读印第安人传说中的 “HOSI王”为殷末军事统帅攸侯喜;解读“IN-FUBU”(墨西哥印第安人)为“殷福布”,其居住地“CHI-HUAHUA”为“羲华华”(伏羲、羲和之羲,华夏之华);解读“in-ca”(古秘鲁土著人)为“殷家”;解读“hopi”(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为“赫胥”(我国上古氏族);解读 “NaDene”(加拿大西海岸土著)为“大地湾”(甘肃秦安县的伏羲遗址)等等。
同住地球村
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