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堵不如分 ,合理的刺激,良好的身心 ,人际交往,参与社会 ,自我暗示。
人的欲望有时还是相互制约的,人有享有比他人更优的物质的同时还怕孤独还好寻温暖还愿意与最多近的好朋友差不多地活。
分析:
欲望也可以是中性词,指一个人内心的需求。有节制的欲望能够成为我们内在前进的动力,是好事。
有欲望才有进步,欲望本身也是驱使我们行动的能量。如果完全没有欲望,我们可能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干,什么也做不了。当然欲望太过强烈,也可能导致我们做事激进冲动从而犯错。
没有欲望就等于没有上进心。没有上进心,社会还有什么发展。未必都是坏事。
欲望是人性的必然,但是如果欲望过度、求而不得,会带来痛苦。
人应该掌控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掌控。追求舒适、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但也要有所节制。欲望就像水一样,适当就好,多了就会泛滥成灾。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往往就是因为把欲望误认为需要,使自己疲于奔命,越陷越深。
态度和方法:
痛苦源于过多的欲望和需求,欲望应该是有限度的、能力范围内的。
开心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要求得少。
你越是想多的获取,反而得不到。当你放松心情,不把目光盯在索取更多的事情上,也许收获会更多。
欲望和现实之间,符合实际最重要。
面对欲望,先听从理性的声音。
把欲望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亲子教育:
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感恩、知足和不贪婪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
在教育过程当中,要适当地节制他的欲望,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可以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可以给的,有些东西是暂时不能给,有些东西是能适度给的。让孩子明白欲望是需要调控的,在合理的范围内。
而满足孩子欲望的方式,要通过他自己努力,去通过付出去实现,同时要教会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尊重社会规则。学会平等、公平和分享。
父母也不要压制孩子的欲望。如果一味的对孩子的欲望进行打压,孩子内心会觉得抑郁,会羡慕别的小朋友,会产生自卑心理。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贪婪是有害的、欲望要适度。并给予有节制的行为以鼓励,给贪婪的行为举止以恰当的惩罚(例如打手心和减少零花钱,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做家务和罚跑步)。
1、欲望的本质(什么是欲望)
欲望的定义要揭示欲望的本质。或者说,欲望的本质要依靠欲望的定义来揭示。
欲望的对立面是厌恶,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是清心寡欲。
欲望——清心寡欲——厌恶
揭示欲望的本质,必须分析欲望的特性:
①自然属性:与人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与自然属性相关的最常见的欲望种类是食欲和性欲。
②社会属性:A.受到他人言行的诱导。吉拉尔认为,我们的欲望是“模仿性的”。B.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包括道德和法律的制约。C.欲望一词含有贬义性,没有人说:“我的(他的)欲望是为人民服务”。相关的近义词是愿望、渴望、期望、理想等等。
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最常见的欲望种类是模仿欲(羡慕他人)、表现欲(显示自己)和支配欲(控制他人)。
③精神属性:它不是客观需要,而是主观欲求(心理倾向),这是欲望的本质属性。
与精神属性相关的最常见的欲望种类是求知欲和超越欲(罕见“创新欲”的提法)。
在分析欲望特性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揭示欲望的本质,给欲望下一个简洁的定义:
欲望是在生理过程、社会风尚和文化积淀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欲求某种事物的心理愿望。
2、欲望的根源(为何会有欲望)
欲望的特性反映出欲望的根源:
①生理根源。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反映。
②社会根源。模仿欲、表现欲和支配欲是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反映。
③精神根源。求知欲、超越欲是人对文化积淀的心理反映。
3、欲望的调控(如何对待欲望)
在心理结构中,欲望以情感为主,渗透认识(理智)和意志;因此欲望可以通过理智和意志加以调控。
欲壑难填,烦恼无限。为了调控欲望,人们提出四种主张。
一是纵欲论,认为人生苦短,应该抓紧时间尽情享乐,放纵地去满足各种欲望。但个人的无度纵欲势必会损害他人利益,况且,欲望是无限再生的,越纵越多越无法全都满足,其结果是以纵欲始以痛苦终,既害自己又害他人,纵欲之路行不通。
二是禁欲论,基本思路是既然欲望是痛苦之源,为了消除痛苦不如压抑或者干脆消除欲望。道家要求清心寡欲,佛家更进一步要用大雄之力灭欲度苦。道家佛家以及其他禁欲思想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禁欲灭欲一途也走不通。
三是节欲论。欲不能纵也不可灭,那么最可行的是合理节制。合理节制的“理”首先是礼法,即社会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规、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其次是道德观念,即每个人的道德力和意志力,这是防止欲望出轨犯禁的精神栅栏。
四是超越论。社会礼法和道德观念对于欲望的调整必不可少,但都具有异己的强制性,让主体不同程度地感到痛苦和无奈。为了让主体消除痛苦和无奈从而进入自由自觉的境界,人们找出了对待欲望的第四条途径,即在精神层面上的悟解即超越。
参见:胡山林.游荡在精神向往的地平线上[N].社会科学报,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