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

2024-12-14 15:57: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他对鲁侍萍(即鲁妈)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像他后来的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子当时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很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了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剧本第二幕中,鲁侍萍有这样两句台词:“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在这里不用“你”,而用“你们”,就包含了这个意思。鲁侍萍被赶走后,经过30年的变迁,周朴园的地位变了,人也变得凶狠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侍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了她的照片,牢记着4月18日是她的生辰,客厅的摆设仍保持着30年前的老样子。这不是虚伪的,而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诚的怀念。

根据作者的解释,可以认为,周朴园属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早期留洋的学生,在德国自然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还可能接触过社会主义思潮,因此能够破除封建的门第观念,大胆地爱上一个地位低下的丫环。然而由于当时封建传统势力太强,民主力量太弱,周朴园在持强硬态度的父母面前屈服了,被迫抛弃所爱的侍萍,与一富家小姐结婚。周朴园屈服于封建礼教后,内心感到对不起侍萍,有一种负罪感,为了怀念,也是忏悔,保存了与侍萍相爱时的家具,保持原有的摆设。这不能说是虚伪。虚伪是为了隐瞒真情,做假借以欺骗别人。周朴园与侍萍相爱是30年前的事了,住处也由无锡搬到了北方,现在已无人知晓当时的真相。周朴园完全没有必要做假以欺骗他人。作者这样安排并非表现周朴园的虚伪,相反是写周朴园的真情。

相认。持虚伪论者主要依据是周、鲁相认后,周朴园便露出了凶狠的面目,又一次把侍萍一家赶走,可见以往的“怀念”是虚情假意。对这一变化,曹禺也有过前后矛盾的解释,以下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

周朴园印象里的鲁侍萍,是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如今站在面前的鲁侍萍却已经老得不像样子,满脸皱纹,穿一身土头土脑的衣服,已经不是他过去所爱的鲁侍萍了。这使他从美好的记忆回到了现实。

在剧本中确有这样的描写,当侍萍表露自己的身份后,周朴园“不觉的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经过一番比较、思索后,他态度变了,“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30年前周朴园还年轻,既无多深的社会阅历,也无多高的社会地位,看重的是感情;30年后他的社会地位高了,感情的重点也转移了,更看重自己的阶级利益、社会地位和名誉。侍萍在未坦露自己的身份前就试探着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连说:“不,不。”侍萍问“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周却说“让我想一想”。待相认后,他很快就意识到承认了侍萍就有损于自己的名誉、地位、家庭中的尊严,于是像30年前一样,感情又一次地屈服于势力。他想以5000元为代价了却这段姻缘,再一次把侍萍一家人(包括四凤、鲁大海、鲁贵)赶出周家。作者写了周朴园感情的反复,应该说是合乎情理的,是按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描写人物的,揭示了周朴园性格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回答2:

不真诚的:我之所以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诚的,是因为他对鲁侍萍始乱终弃。他为了取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家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把刚生下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这是当初的不仁;后来,在事隔三十年后,当他在自己的家中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下人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忽然严厉的”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并“冷冷的”讽刺她“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这是后来的不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诚的。
我曾经读过一位作家对爱情问题的阐述,他说,当一个人想把他的全部感情寄托在一个异性身上的时候,就是爱情;爱情也就是要你把全部感情倾注在一个异性的身上。从选文来看,周朴园并没有把他的全部感情倾注到鲁侍萍的身上,特别是当他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鲁侍萍时,从自己的名誉地位考虑,他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他一个自私虚伪的反动资本家的性格特点。他打算用金钱的诱哄来掩饰自己罪恶的过去,并且说“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这于我心也安一点”。这充分说明,他考虑得首先是自己,而丝毫不顾往日的旧情和鲁侍萍内心的感受。这能说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吗?

真诚的:其一,在三十年前,如果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就不会一起与他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试想,如果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诚的,那他们能在一起相处那么长时间吗?之所以最后把鲁侍萍赶出周家,那肯定是家庭的逼迫,社会的压力。一个人生活在封建文化和封建家长制横行的时代,它只有屈从,没有别的选择。所以说,把鲁侍萍赶出周家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而不是周朴园的错……
其二,事隔三十年,周朴园还对那段感情经历耿耿于怀。文中写道这样一些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周朴园一听说眼前这位下人三十年前曾在无锡,就立刻想到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并称侍萍为“梅家大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并且“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另外,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生日也记得清清楚楚。请大家看教材(新课程鲁人版——整理者注)第79页周朴园的那段话:“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体现了什么呢?其三,看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印象,“看她关好窗户,忽然觉得很奇怪”,这一“奇怪”,恰恰说明周朴园对三十年前侍萍的细微动作如今记忆犹新。综上所述,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真诚的。

回答3:

个人觉得是不真诚的
周朴园是一个散发着资产阶级铜臭血腥的封建家长,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混血儿。作者在刻画他的专横、残暴、冷酷的同时着重揭露他的伪善。周朴园30年前爱鲁侍萍是真的,30年来他怀念她也是真的。但这只是周朴园主观上的爱!这种爱不是建立在真正的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不包括牺牲自己使对方获得爱的高尚情操,而是以自我为核心,以不损失自己利益为前提。所以当鲁侍萍威胁到他的地位、经济利益、个人荣誉时,他就翻脸不认人了。周朴园后来产生的追悔自责之情,不能说是他为了赎罪装样子给别人看。如果是纯粹出于理智预谋的假装,他的精神空虚就无法填补,只有在情感上真实地产生了怀念内疚的心理内容,他才会卸掉良心和道义上的重负,自认为仍然多情高贵,从而得到感情享受和精神解脱。怀念的结果不是鲁侍萍的冤魂升入天堂,却使他的晚年生活得以充实。

回答4:

我觉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但是周朴园又太自私了,他更爱的是自己,所以当因为鲁侍萍让自己受到威胁时,他只会选择放弃鲁侍萍

回答5:

爱啊,不爱的话也不会生了两个孩子,只是门不当户不对,没办法,两个人被才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