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 (歧义) 类型的谬误。
守门官的意思是: “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
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于”的关系。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
公孙龙子的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 也是对的。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规则: 凡是属于马的都不能进城。
意思是:白马不是马。因为它的名字叫“白马”而不叫“马”,所以,“白马”就不是“马”了。
姓“白”,名叫“马非马”
不是有“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