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2000字读书心得

谢谢~
2024-12-13 01:32:1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其实这个不难写。

第一段,总写。
第二段,从第一篇开始每篇写一句心得,古文观止二百多篇一篇一句凑到两千字以上,无压力。
第三段,总写。

ok完事了。不客气

回答2:

自己写,靠别人是没用的。

回答3:

《古文观止》末二篇为《徐文长传》。本人阅读该篇三遍了。“今日得宽馀”,再一次阅读这篇能入围《古文观止》的名篇。之所以选家看好《徐文长传》,以本人粗浅的学识,认为是该文对传主的描述,没有刻意停留在年谱上,而是通过传主得意和失意的两种际遇及及其诗文书画特点的描述,将读者悄悄地领进一个立体的文人心灵,体味别样人生。 文章第一段侧重于徐渭一生的辉煌。虽“数奇,屡试辄蹶”,但毕竟遇到薛蕙“奇其才,有国士之目”,以此衬托出传主的才气。虽然“屡试辄蹶”,更幸运的是遇到了对其有知遇之恩、影响其一生荣辱的胡宗宪。虽然胡宗宪也只是耳闻而未亲见,但仍然“客诸幕”,特别是“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胡宗宪并未介意,反而“大喜”,究其原因是他能“纵谈天下大事”。传主的性格跃然纸上。这还不够,作者以胡宗宪“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作映衬,“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突出其才,作者还未作罢,用时人议论来旁证传主之才——“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杜少陵我们熟知,这为下文写传主诗文才气也留下伏笔;刘方真我们不熟悉,原来是东晋文人,这为下文写传主失意时所表现出来的带有东晋文人特点的行为,又留下伏笔。作白鹿表,“永陵喜”使传主进一步获得胡宗宪的信任——“公以是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已是胡宗宪的贴身秘书了——这也是后来胡宗宪获罪,传主“佯狂”自保的缘由。传主不但能说、会写,还懂兵法(“好奇计,谈兵多中”),并且富有个性,不媚上,不媚俗——“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可见,第一段揭示了那个时代文人总与某个贵人相连的命运,也让我们后生得以走进传主的心灵,看到传统的中国真正的文人恃才傲物、缺乏情商的立体心灵。 传主得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得益于他的“不得志与有司”。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悲愤出诗人”。“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一皆达之于诗。”作者对传主的诗歌特点给予高度评价;接着又评价了他的文章特点,展示了传主的诗品、文品和人品:他的诗“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说明传主不拘泥某种框框,失意仍不失志;“文章有卓识,气沉而法严”,“既雅不与时调合”,特别是“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作者在本段中再一次引领读者走进一个传统的中国真正的文人恃才傲物、缺乏情商的立体心灵。 第三段感觉句读不对头。继续写他的艺术天赋,似应归入第二段,使二三段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段继续说明传主的艺术天赋,说明他的精神生活之丰富,艺术细胞的发达。二、三两段为第四段传主命运继续逆转作铺垫,使读者益发为传主叹息。 第四段写传主抱愤而终。先是以疑杀妻,下狱论死,经人营救得出。这是多舛命运转折的拐点;接着又是一个拐点——胡宗宪获罪,传主“愤益深,佯狂益甚”。这或许是传主当时自保的最佳的也是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方法了。注意一个“佯”子,“显者至门,或拒不纳”却又“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自持斧击破其头”,又“晚岁诗文益奇”。 通篇几处写“奇”。可以说“奇”是本传的文脉,也是作者的个性。薛蕙“奇其才”;“文长……好奇计”;末段梅客生:“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作者卒章显志,“文长,无之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这不仅是对徐文长一生的概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命运的总结,也令今人每每走进徐文长那颗孤傲不逊、放浪形骸的心灵而生发出新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