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修复作用快速发展的集约化水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养殖水体自身污染非常严重,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养殖过程中饵料利用率较低,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残饵、生物代谢物、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积累于养殖池底,这些有机物在嫌气细菌的作用下会腐败分解产生大量对水产养殖动物有毒的物质,导致养殖水体的理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另一方面,人类生活污水、各种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的超量排放,污染了养殖水源,造成养殖水质下降,养殖环境恶化;最后,病原微生物种类增多和传播速度快使生物病害日趋严重,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利用微生态制剂实施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筛选获得净水功能强和生产性能优良的优势菌株或其组合是高效微生态净水产品的关键。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大部份养殖户已逐步由过去滥用鱼药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新型养殖模式---水体环境修复。在养殖水体中有益菌与有害菌同时存在,当水体恶化时,实际是有害菌占有绝对优势,从而导致不适合养殖对象的生存,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水体恶化,水体菌相、藻相的不平衡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水体诸多综合因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利用微生态制剂(即有益菌)定期调节、改良水质,就能有效地防止水体的恶化,从而确保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在生产上各类养殖业主使用水产微生态制剂时却会发现:有的效果明显,有的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反弹快;有些客户使用效果却不明显。根据我们现场调查和与养殖业主交谈,总结出如下原因:一、生产厂家莨莠不齐益生菌无论内服还是外用确实有效果。据2007年全国第一次水产微生态协作会议统计,全国生产销售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厂家有上百家,其中具有正规生产设备及发酵工艺厂家并不太多,加上目前国家对微生态制剂缺少统一的标准,从而造成门槛低、易进入,小作坊就可生产水产微生态制剂。另一方面,养殖用户普通对于兽药认证GMP标志较为熟悉,但实际兽药GMP生产与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截然不同。往往在购买时,误认为具有此认证的也具有生产微生态制剂资格,其实不然。微生态制剂的生产需要菌种培养设备、多个菌种种子罐、复合发酵罐等设备。不具备此设备的生产厂家有可能是通过购买原液,通过简单稀释而成,再加上没有检测设备,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甚至生产环境差、不规范等使杂菌含量较多,反而起到反作用。二、科学使用微生态制剂是第二个重点环节复合微生态制剂,需要科学的使用,否则会造成效果不明显或是反作用。如肉眼观看水体浑浊、不良时,某种意义上来分析水体中含有悬浮物、有害有机质、饵料残物、粪便等,因用以芽孢为主导菌进行分解。但生产上会出现,养殖对象三到五天左右时间却出现浮头等现象产生,从而让客户感到不满意。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没有进行事先的水体常规检测,实际此水体中溶解氧偏低。而芽孢每三十秒繁殖一次,耗氧量较大。同时氧气不足只能降低氨氮,不能降亚硝酸盐。如:使用单一光合细菌需要光照,有机物丰富,在光照不充足、水质偏酸性的环境中使用,效果肯定不明显。又如:对于水体明显发黑、池底老化状况的水体,必先用生物底改,再辅以乳酸菌、放线菌为主导菌种进行调水。在实际使用如不先进行最大限度的改底,就算有效果。由于底部有害机质及饵料残物、养殖对象粪便等长期在底部,调水时没有以分机能力较强的芽孢为主导复合菌种进行最大限底的分解从而导致一但出现下雨等天气影响,水体的搅拌动,底部有害物质又渗入到水体中部及上部。促使水体环境变恶劣(如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及摄食。三、正确认识水产微生态制剂的调水作用(一)微生态制剂的肥水作用肥水的含义,我们所说的肥水一般有以下几种:A、营养盐类含量高;B、有机物含量高;C、可消化有益藻类含量高。我们所说的肥水的要求实际上指水体中可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含量高,即水色浓。距检测,浮游植物量<5mg/L时,一般水面无色,5~10mg/L时有清淡的水色(透明度>50cm),10~20mg/L时水色较浓,大于20mg/L时,水色很浓,透明度<40cm。
为了达到理想的养殖用“肥水”,在养殖初始阶段,一般往水中投入较多的有机肥和化肥、生物肥。化肥的效果比较速效,但肥效短;有机肥的肥效长,但肥效慢。现在,一般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的营养成分大多数都是有机大分子,不能直接被藻类吸收,必须经过水中的细菌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肽类最终矿化成无机盐(磷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才能被植物吸收。在养殖初期,水中的细菌数量还比较少,因此在此时添加微生态制剂,用于分解水中的有机大分子,经氧化、氨化、光合磷酸化、解磷、固氮等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转化成易被藻类利用的无机盐。 (二)微生态制剂的净水作用水体中的有益细菌和有益单细胞藻类,是水体净化最普通而又最有效的微生物,对池塘水质、底质的改良与修复效果十分明显。如果人为加入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或者大量促进水体原有的微生物繁殖生长,就有可能对养殖多年的老化池塘进行有效的修复,以恢复到水产养殖的理想生态环境。池塘底质多以胶凝粒子存在,各种有机物、营养盐、微量元素大多以络合体凝集在一起,不易释放到水体中。结果一方面池塘底质不能被分解越积越多,而另一方面水体有益菌、藻类没有足够的养分而不能大量繁殖,水体无法进行有效净化和生态循环。如果人为的投入一定量的菌制剂来修复池塘水质底质,使水体缓慢释放各种营养物质,添加进去的有益菌和池塘原有的有益细菌和藻类就有足够的营养生长繁殖,以达到净化水质和分解底质修复水体环境的目的。由于养分的释放缓慢而不会过量,水体没有过多的养分,有害菌、藻无法与有益菌、藻类竞争而受到抑制,不会过度滋生而使水质恶化。国内微生态制剂在水产的应用日益被接受和重视,但研究仅于起步阶段。在应用方面,国内独立开发的主要是一些单一菌株,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蛭弧菌等;且多数是对生长速率、饵料转化率、存活率等方面的数据,在水产养殖方面和养殖水质处理以用活菌处理污染方面还没有更科学的研究手段和内容评价作用机理,应用于研究的报道也不多。枯草芽孢杆菌有助于迅速降解水体中的残存饲料、鱼类的粪便及其它有机物,特别是清除池塘底部积累的残余饲料、排泄废物、动植物残体;同时,还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能有效避免固体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积累。这些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所产生的光合作用,又为池塘底栖动物,水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氧气,从而形成池塘良性的生态循环,促使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池塘内形成优势种群,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少疾病发生。目前,水域污染治理成为人们头疼的一大难题。人们通常采用加注新水、曝气、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脱氨效果并不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氨氮、亚硝酸盐等化学污染物以及禽畜粪便等的处理难以奏效,用化学的方法投入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以菌制菌、生物治污技术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水质处理问题。在这些国家各行各业的水质处理均采用微生物制剂,并已达到预期效果。微生物制剂对环境没有危害,同时还能促进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因此,改善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实施生态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