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2024-12-29 11:05: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肾通过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而对动脉血压起调节作用。

有人将这种机制称为肾-体液控制系统。此系统的活动过程如下:当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血量增多,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发生改变,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能直接导致肾排水和排钠增加,将过多的体液排出体外,从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过程,即肾排水和排钠减少,使体液量和动脉血压恢复。

扩展资料:

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中枢放发的冲动增多,这时心抑制中枢兴奋增强,心加速中枢因交互抑制而减弱;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

相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

血压的体液性调节,如在应激状态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均可加强心脏和外周小动脉收缩,从而使血压上升,呼吸加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回答2:

人体动脉血压的快速调节主要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牵张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至延髓孤树核,换元后到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性增强,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血流阻力下降;结果血压回降。该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人体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主要是通过肾-体液控制机制,即通过肾调节细胞外液量来实现的

回答3:

低血压是由于身体驱动器肾脏动力不足造成的。
高血压是由于血管管腔变窄,身体为保证相对充足的供氧供血即总血流量也就相对稳定,因此流速就会增大在相对狭窄的管腔内造成血压增高。高血压主要是因为血管内长期沉积的血脂胆固醇较多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其根源在于肝脏代谢脂肪胆固醇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一方面要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另一方面要强化或者修复肝脏的代谢机能。

回答4:

正常人的血压是相当稳定的,当各种原因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时,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将血压恢复正常。
  在心脏发出的主动脉弓上,以及人颈部两侧的颈内动脉(供给脑的血管)的起始处 (称为颈动脉窦),有两个重要而灵敏的监测动脉血压的装置(压力感受器),当某种原因使血压突然升高时(例如从直立位突然变为平卧位或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由于回到心脏的血量或循环血量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上述压力感受器就受到刺激,便反射性引起心跳减慢、减弱,血管舒张,使血压回降至正常;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如从平卧位突然直立或急性大出血),由于回到心脏的血量或循环血量减少,使血压下降,此时压力感受器受刺激减少,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加快、加强,血管收缩,使血压回升。
  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对压力刺激相当敏感,血压只要稍微波动就能反射性地使血压恢复到或接近原来的正常水平,这对于保持血压相对稳定,特别是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给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可用手指压迫颈动脉窦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就是这个道理。日常生活中因无意压迫了颈动脉窦而导致血压下降、产生昏厥的事例也常可见到,例如,小孩用挂在颈脖子上的钥匙开房门时钥匙带子压迫颈动脉窦,引起血压下降;亲吻时搂对方的脖子太紧或穿高硬领衣服转头过快等引起血压下降、头昏。这种昏厥就称为颈动脉窦昏厥。久病长期卧床者,由于上述调节机制不用,使这一调节机制削弱或不灵敏,从而易导致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有的人蹲久了突然站起来会感到头晕,主要原因也是这一调节机制不够灵敏。但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只对迅速的血压改变起调节作用,而对缓慢升高或持续存在的高血压不敏感。
  正常血压的维持除了上述神经反射调节机制外,还有体液调节机制参与。例如,当细胞外液量和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时,肾脏排水、排钠量增加,使细胞外液量和血压恢复到正常;当细胞外液量和血量减少时,肾脏排钠、排水减少,有助于细胞外液量和血压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