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的内容带标点,说明只有先生能读懂,学生不会读,有力地证明了书塾教育是死读书的,学生并不理解!
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文中的声浪号表声音起伏,持续不断“噫”、“嗬”指念书时加在句尾用来加强感情的声音,意思是:拿着铁如意,指挥比划,潇洒自如。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不过引用句子和原文略有出入:“铁如意”原作“玉如意”;“颠倒”原作“倾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寿镜吾先生自甘淡泊的情感。他如醉如痴的情态是那么投入,以致读错了字词也浑然不觉不以为意;从内容上看,诵读而入醉的不是什么所谓情致高雅的正宗诗文,倒是那种充满狂放情致的近代诗赋。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寿镜吾先生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同时,对照课文,寿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则”,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反映了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的对“正统”的封建教育的怠慢和疏离。也折射着作者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的认识、批判和情感。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语见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铁如意”,原文是“玉如意”;“颠倒淋漓”,原文是“倾倒淋漓”。这篇赋描写唐末军阀李克用攻克邢州后在三垂岗设宴庆贺的情况。这两句的意思是:(李克用)拿着玉如意,潇洒地指挥大家喝酒,满座都惊奇不已;金杯里的酒满满的,倾洒出来沾湿了衣服,而他们竟说千杯未醉。句中“呢”“噫”“嗬”是先生读时加上去的语气词。“”表示先生读到末尾声音的颤动。
我认为,这是因为先生非常欣赏这篇赋,读这段文字时更是非常“入神”,深深地陶醉其中,感情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兴之所至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三个加强语气的语助词。先生的读法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并留下极深的印象,待到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便也如实描写,并特意带上这三个语气词。至于后面的波浪线,那是鲁迅加的,表示先生读文时的颤音和延长音。再加上那“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地描摹出先生读书的语气、声调和神态。
标点符号里本没有表示颤音的符号,鲁迅便以波浪线表示,不但能表示声音的发颤,还能像破折号一样表示声音延长,我觉得这是他的一项艺术创造。这真是大师手法啊!
与语言有关
延长的声音语调
之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