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文化思想 : 敢为人先,善为人先,是温州人可贵的精神品格。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温州经济模式。然而在2008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全球金融危机深化,产业步入经济困境,我们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企业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实实在在把员工当成合作的伙伴,通过各种激励方式留住人才,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凝聚和激励人才。创建“活力和谐”企业是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题之一,企业要努力创建“活力和谐”企业,这里面的深层内涵也是要践行科学发展观。 温州30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创业与创新相辅相成。富有勇气和创造力的温州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从而在传统瓯越文化因子中注入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品格,形成了区域文明性质独特的精神气质。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要坚定信念,世界总会留给有信心之士的生存发展之道。我们要重新审视当前经济态势,乐观看待未来。企业要苦练内功、增强体质,迎接春天的到来。我们不仅抓形势,更应抓根本,不断提高水平,努力开创新局面,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和优异的成绩推进温州企业迎接新的挑战。 温州人精神曾经是温州过去30年发展的内在力量,在当前如何使这种精神成为推动温州今后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温州人精神亟待进行一次先进文化的洗礼。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传统体制的各种束缚已被解除,逐利动机已被普遍释放,社会分化开始显现,而市场上多层次的利益转交机制尚未建立,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落入“拉美陷阱”的阶段。当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渐渐失去,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当知识经济和创意产业的叩门声响起时,为国人所普遍认同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两板精神”,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历史所赋予它的阶段性使命,与温州的产业结构一样,传统概念的温州人精神也亟待提升,能担此重任的惟有先进文化。 于是,一系列新课题摆在了温州面前:如何催生新的文化发展观以引领新一轮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让文化生产也变成一种硬实力?如何用全新的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变“商机无限”为“创意无限”?使我们在全球文化“由西向东倾倒”的格局下“率先反击”。 在总结30年改革开放历程时,我们发现国人对温州人的评价和温州人精神的概括依然一成不变,而对温州人的文化精神依然不是十分认可。对温州人的评价流传最广、公认度最高的是三句话,一曰: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二曰:温州人的头发丝是空心的;三曰:温州人有钱。 犹太人以占世界人口不到0.3%之势,获取了诺贝尔奖的30%之多,在科学、思想、文化和艺术领域中,无不闪烁着他们的智慧之光 。从这一点上来看温州人并不真的具备与犹太人匹敌的力量,那么,不可匹敌的背后的根本缺失是什么,毋庸置疑是文化。 温州人精神已经需要提升了,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需要进行一次先进文化的洗礼。因为,温州人精神是特定历史阶段一种有效的商业文化精神,并不具备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敢闯、不讲规则是策略、是手段、是一种勇于创新的尝试,但是,当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后,这种变通就有可能会演变为对规则的漠视和不尊重;胆大包天就可能会演变为目中无人的自负;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就可能导致惟利是图;而阻碍企业家视野和战略决策的可能就是他们身上市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入世精神。 温州并不缺乏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但是,温州缺乏具有文化品质的贵族精神。在科学发展和创意时代,文化的发展将成为提升的关键。我们说温州人精神需要先进文化的洗礼,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总结、探索和检讨中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州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不仅仅是资源环境的制约,其中还有文化的制约、创意产业的制约,这也是温州发展必须刻不容缓破解的难题。 我们还要充分运用文化的传播功能,在用文化提升温州人精神的同时,打造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一方面将崭新的温州、温州人、温州人精神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深圳人文化精神很贫乏: 首先解释一下:深圳富的是物质,贫乏的是精神和文化。深圳富起来不过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在三十前以前很穷。知道为什么叫深圳吗?鄙人孤陋寡闻,但是鄙人有朋友颇为博学。朋友说:“圳”就是水沟的意思,“深圳”连起来就是很深的水沟的意思。哦,鄙人恍然大悟。深圳的富起来的过程可以用《春天的故事》里的歌词来解释,深圳运气好,那个圈子真好画在深圳,于是深圳想不富都不可能了。建设深圳其实国家一个大的战略试点工程,因此是举全国之力来发展之。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和很多的资金都涌向了深圳。在我看来,它是体现不了国人的诸如勤劳什么的素质的,它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当时的中国向全世界树立了一种“改革开放”的姿态,这个比什么都要重要。从此,改革开放的时代来临了。深圳富起来不是深圳人的功劳,也丝毫说明不了当地人的什么品质。我认为,如果它不濒临香港,一代伟人不把那个圈画在那儿,说不定深圳还真是“很深的水沟”而已。换句话说,深圳当地人的素质打拼不出现在的深圳来。进一步的说,从全国的范围来说,深圳人的素质是很低劣的。在中国,形成了很多的深圳现象,但是深圳人的概念远远没有形成起来。为什么形成不起来?就是因为深圳人的素质太低了,根本就不能提到概念上来。上海人的素质虽然在中国不算高,但是毕竟还出现了概念。深圳人的概念,除了在深圳人自己嘴来打转,外人根本不会提及。但是深圳人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的素质低劣,反而自我感觉良好,仗着腰包里有点鼓就开始瞧不起外地人。他们喊出口号,打出横幅:不租房给河南人。鄙人曾经到过深圳,工厂的确多,密密麻麻。但是工厂招供的条件很非常奇怪:要么不招四川人,就是不招湖南人,再要么就不招河南人,有时候三管齐下,四川人、湖南人、河南人都统统不要。地域歧视程度到此,真是匪夷所思。 深圳人的文化也很饥渴。以前有学者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深圳人不服气,折折腾腾的虽然有了一点儿起色,但是离文化还差的远,最多只能说在沙漠中造起了一个绿洲而已。在深圳期间,鄙人常常寻找书店,只见繁华的店铺,书店却很少。不但少,而且小,一个破旧的矮屋里摆着几本烂书。更要命是正经书没几本,淫秽书籍一大堆,且冠冕堂皇的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不过,要承认的是深圳政府很重视文化的发展,最近听说深圳提出了个文化城市(具体的叫法不记的了,总是与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的概念,我很以为好。但是我以为不能操之过急,文化这东西可不是三五年所能搞定的,至少需要几十年的坚持,再加至少几十年的沉淀。惟有如此,深圳才能在文化上脱贫、去沙漠化。最后还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东东。深圳人最喜欢和上海人比,考其原因,大概与两者的腰包有关。“上海人说他有点是钱,深圳人笑了”在深圳人的脑海里经常闪烁,而上海人也常常讥笑深圳人的腰包不够鼓,即使承认了,也说深圳人只不过一“暴发户”而已。 许多深圳人只有欲望没有理性,只懂享乐不懂创造,只会游戏不会建构,成了没有使命感、责任感、道德和文化意蕴的“空心人”。而没有文化意蕴的累积,没有内心信仰和理性精神的确立,“深圳人”要真正树立起对“深圳”的归属感来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永远是浮燥的。因为,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座城市,还是一个民族,其精神层面的素养都内在地决定了他的存在方式。 > > 当人的主体从自然与社会的压抑状态下解放出来,他才会拥有更多的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他才会有真正的深刻的文化底蕴,才会拥有一种真正的思想和信仰! > > 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将永远是“文化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