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给社会带来的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趋势,然后回顾了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养老保障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同于老年人口问题。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按人口学理论,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是依据老年人口或未成年人口在人口中的不同比例来划分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当然,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时全世界在总体上即将进入老龄化世界,到2025年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均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其中北美洲、欧洲地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可见人口老龄化在全世界加剧的态势,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银发浪潮”。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快,时间短;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庞大;老年人抚养比明显偏大;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密切相关。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具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职工相对于向养老基金缴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从而将对中国养老保险资金的收支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养老基金长期入不敷出,养老保险制度就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产生间接的影响。二、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回顾和现状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依据保险方式多层次”的原则,我国的养老保险的目标体系有三个层次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袭了家庭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逐步建立了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国传统的养老保障制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带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的特点,即城镇建立了以高就业为基础的职工劳保福利制度;而农村建立的是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三无”对象为主的保障制度,多数老人依靠家庭养老。从中国养老保障的历史来看,实行的基本上是一种受益基准制保障制度,即城镇职工个人不需要缴纳保险费,而完全是由企业或国家负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动。随着中国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集体经济结构,从而使农村原有的集体社会保障解体。因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迫切需要改革养老保障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可以概述为三个步骤:退休费社会统筹体制;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改进措施。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探索也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致经历了探索试点、逐步推开、整顿规范等阶段。1986年,民政部根据“七五计划”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的发展目标,开始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积极的探索。三、中国现行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中国现行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有:养老金支付“缺口”巨大;保险覆盖率低,非国有经济部门投保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发放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主要是保富不保贫,覆盖面窄,筹集资金困难和制度不稳定。造成上述中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转制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没有解决;养老保险费收缴困难;养老保险资金非市场化运作,投资收益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损失严重;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体制的巨大冲击。四、养老保障制度国际借鉴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养老保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德、美、日等国为代表的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障模式,二是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三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三种模式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为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模式。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有: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正确选择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养老事业要依靠社会,走市场化道路;逐步推迟养老金领取年龄。五、建立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如何选择切实的应对措施事关重要。具体的对策:一是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二是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离;三是建立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四是建立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转制成本”;五是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作用;六是对养老基金进行有效投资,确保其保值增值;七是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随着社会人口中老年人比例的上升,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负担将会加重,不仅需要支付更多的养老金,而且需要更多的医疗费用支出。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国家统计,65岁以后每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费用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倍增加(见表1)。因此,社会保障收入难以承受老龄化必然带来的不断增高的支出需求,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出现了支付危机。 老龄化造成了养老保险缴费与支出之间的不平衡。据有关专家对OECD2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分析和预测,除英国和爱尔兰以外,其他18个国家的养老保险的缴费和支出之间将长期存在较大的差额,特别是在2005—2035年期间,差额将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有15个国家预计在2035年养老保险支出占GDP比例将比养老保险缴费占GDP比例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对于亚欧很多发达国家来说,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和福利主义政策指导下,已经实行了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而老龄化的到来大大加重了社会保障的负担,政府不得不以高赤字来支撑这样一个成本高昂的体系。 以德国为例,为了支付养老金,德国政府每年要拿出700多亿欧元来补贴。1965年,德国社会生产总值的9.8%用于福利支出,而今是17%。德国政府开支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福利和补贴。在2001年,德国政府的全部开支中,福利支出占51%,其中给老年人的福利补贴占全部开支的32.9%。高额的社会保障支出是德国赤字和国债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1970年德国国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6%,2002年超过61%。仅支付利息一项就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2002年此项开支占德国政府全部开支的11%,致使对教育和基础建设的投资不断缩减,1970年时德国这方面开支的比例还占16%,而如今联邦、州和市镇三级的投资却仅为6.2%。 在美国,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也是影响美长期预算赤字的结构性因素。美国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支出在2002年占美国GDP的7%左右,预计到2030年将提高到12%,这些开支将在今后10年使联邦政府赤字达到1.5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