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帝

2024-12-17 00:23:5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近代史上,光绪皇帝是最受怜惜的,一生被慈禧太后欺凌,搞个戊戌变法,妄图强大我国,也被慈禧太后发起政变破坏,尔后更是长达10多年的软禁,暗无天日。而到最后,十分困难熬到慈禧太后年纪大了,要死了,却在慈禧太后逝世前一天被毒死。并且依据史实来看,是慈禧毒死光绪确认无疑!那么很让人无法了解的是,74岁的慈禧太后,在死前为何一定要杀掉光绪皇帝呢?本来因素很简单!

第一,积怨已深,你死我活。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1885年,中法战争开端就矛盾重重,其时慈禧主和,光绪主战,此后甲午战争失利,慈禧建议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在1900年逃出北京时,将光绪爱妃推到井里摔死,还有试图废掉皇帝的大阿哥工作??这一切都值得两人之间积怨很深,冰炭不洽。

慈禧太后早就想废掉光绪,乃至直接杀掉,再找个听话的傀儡。但是其时由于列强的对立,使得大阿哥事情不了了之,对此慈禧太后很是生气,最终借助义和团冲击列强也就是为了报复。因而,慈禧太后和光绪早现已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存亡不同路的两个人。

第二,怕身后不安定。

从国家开展来说,让光绪复位,持续变法才是仅有路径。可是,作为晚清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慈禧太后说的,只要不处置自个,就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予国之欢心”,这将国家放在啥方位?因而,慈禧太后临死思考的不是国家出路命运,而仅仅自个以及身后的安定。

假如,光绪复位,必定会对自个报复,也许葬礼都举办不了。并且,最主要的是,会对自个半个世纪的掌权进行全盘否定,到那时慈禧真的即是千古罪人,死不瞑目了!

更何况,慈禧太后掌权50多年,提拔了多少亲族、心腹。这些人也是慈禧可以发起政变软禁皇帝的根底,而一旦皇帝复位,这批人悉数也许都要陪葬,最轻的也都会丢官。那么即使慈禧太后不杀光绪,这些人也会每天撺掇杀掉光绪的。

只要光绪不死,身后不宁,满朝不安!因而,光绪有必要杀,理由很简单!

不知道可爱的你们有什么更好的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答2:

在清朝的历史上,光绪算是最苦逼的一位皇帝。一生经历了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光绪帝一生挚爱的妃子被慈禧太后下令投井溺亡,自己也被慈禧太后幽禁于中南海瀛台。

1908年11月,就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绪皇帝被人用砒霜毒死了。

关于光绪皇帝被谁毒死的目前有几种说法,有说是袁世凯干的,有说是李莲英干的,有说是慈禧干的。从史料上显示,袁世凯当时远在河南安阳,根本不具备毒害光绪的条件。李莲英虽然是总管太监,有一定的权利,但要做到毒杀皇帝还能全身而退,这是万万不可能做到的。事实上,唯一有动机又有能力毒杀光绪皇帝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慈禧太后。

光绪帝幼年时期,和慈禧的关系其实相当不错。光绪知书达理,慈禧也将其视如己出。但随着光绪亲政后,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便逐渐累积。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方惨败告终。作为主战派的光绪帝,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战之后,本已退居颐和园养老的慈禧太后又重新开始操纵大清国政。帝后之间的矛盾又进一步升级。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国力日渐衰弱。光绪希望大清王朝也能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通过变法图强。于是,便开始全力支持维新人士,学习西方先进生产力,史称“戊戌变法”。但变法中有许多内容都严重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利益,因而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为了变法能够顺利进行,支持变法的维新派打算让当时掌握新军的袁世凯清除反对变法的守旧派势力,派兵围园杀后。但没想到袁世凯竟然倒戈跑去告密。于是,慈禧太后等人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幽禁到了中南海瀛台,处死了维新派的谭嗣同等六人。光绪一生挚爱的妃子珍妃,被慈禧下令打入冷宫。

至此,帝后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彻底破裂。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等人逃往西安,但却在西行之前,命太监崔玉贵将囚禁在冷宫中的珍妃投入井中活活淹死。此举更是让光绪对慈禧恨之入骨。

从此,光绪皇帝处处表现出消极反抗的情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再也没有修复的余地。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病危。由于害怕自己死后遭光绪清算,就像当年多尔衮死后被顺治皇帝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慈禧决定干脆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于是,便命人在食物里放入砒霜,毒杀了光绪皇帝。

回答3: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瀛台。光绪帝成了慈禧太后的十足的傀儡。他深知,他的生命完全操纵在慈禧太后的手里。珍妃之死,使他更加认识到慈禧太后的心肠之狠和手段之毒。于是,他便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但是,光绪帝终于驾崩了。

  他死得很蹊跷。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1908年11月14日18时33分),光绪帝崩逝于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14时45分),慈禧太后宾天。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死后不到21小时,慈禧太后就死去了。

  由于他们在不到21小时内相继去世,而且光绪帝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联想到他们生前的恩恩怨怨,于是关于光绪皇帝之死,就产生了两种说法:一是被害死亡说;一是正常病死说。

  一被害死亡说

  这个说法流传甚广。其实,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就成了慈禧太后的一个十足的傀儡。召见臣工时,他只有陪坐的份儿,被剥夺了任何发言权。只是在慈禧命他问话时,他才说上一二句不关痛痒的话,且声音极低,有时需太后重复,臣子方能听见。对此,吴永有极为形象的记载:

  先相对数分钟,均不发一言。太后徐徐开口曰:“皇帝,你可问话。”乃始问:“外间安静否?年岁丰熟否?”凡历数百次,只此两语,即一日数见亦如之。二语以外,更不加一字。其声极轻细,几如蝇蚊,非久习,殆不可闻。

  光绪帝这样做,一方面固然是怯于慈禧的淫威,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他是有意在韬光养晦,以求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因此,他在慈禧面前表现出来的是忠顺、木讷,好像对政治已完全失去了兴趣。这是他深自愧悔呢,还是韬光养晦呢?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则不得而知了。

  光绪帝死后,不到21小时,慈禧太后亦宾天。即不到21小时,两宫相继死去。而且,光绪帝在先。这就使人们自然地产生了诸多疑问。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巧合?是不是其中有鬼?因此,私家记载便生出了种种猜测,其中多数说法是光绪帝是被毒死的,而其凶手又说法不一。这就是光绪被害死亡说。

回答4:

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岁的

光绪皇帝载恬在历尽人生种种磨难之后,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满含

悲愤地离开了人世。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享尽人世间荣华富贵,

操纵清末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亦病死于中南海的仪鸾殿。

皇帝与太后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相继谢世,鉴于二人生前的特殊关

系及政治上的对立,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也许

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世人对光绪帝的坎坷一生寄予无限地同情,

于是光绪帝被谋害致死的传闻一时不胫而走。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为避免光绪帝他日再掌

朝政,于是命人将光绪帝先行谋毙。此种说法在《崇陵传信录》及

《清稗类钞》中均有记载。另有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李莲英等害死的。

因为李为太后的亲信,平时狗仗主势,经常中伤光绪帝,怕太后死后

对自己不利,于是将光绪帝害死。持该种说法的以英国人濮兰德的

《慈禧外传》最为代表。再有一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

中认为,光绪帝之死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信弃义,

导致光绪帝被囚,恐慈禧太后一死,光绪帝将其重办,于是,借进药

之机,将光绪帝毒死。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光绪帝之死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清室外纪》曾有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

详知……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

原因,则实毫无线索。”

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九十年后的今天,透过一份份档案和大

量文献记载,终于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真相:光绪帝确实是因病不治而

亡。

1874年19岁的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为再度垂帘听政,把持朝政,

立年仅4岁的醇亲王之子载恬为帝。幼小的光绪帝自进宫之日起就失去

了童年的欢乐。醉心于弄权施政的慈禧根本无心顾及年幼的光绪。长

期饮食失调,缺乏悉心照料,造成光绪帝从小心情抑郁,精神不快,

身体积弱,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满清野史》中曾有记述:“载恬

自十余龄,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后之患痼疾,即由少时衣食不

节使然。”

成年后,光绪帝的体质仍未见好转,同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遗精病

及腰背酸沉。37岁时光绪帝亲书“病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

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

则必头疼体酸,腰腿肩背酸沉。”据光绪十年、十二年脉案记载,光

绪帝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质孱弱的皇帝,在亲政后的十年间,身体却

有了明显的缓和。1898年,光绪大婚,迫于“祖制”,慈禧撤帘还政。

年轻的光绪帝面对内忧外患,满腔热忱地接受改良思想,力求富国强

兵,振兴朝政,大力推行变法。然而这一切,无不受到以慈禧为首的

顽固派的阻扰。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日趋激化,1898年推行百日的戊戌

变法最终在顽固派的疯狂镇压下宣告失败,“帝党”朝臣纷纷被逐杀。

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孤寂

无助,使光绪帝在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就

此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三十四年春,光绪帝已病入膏肓,御医曹元恒在医案中写道:

“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治疗上已寒凉及温燥药均不能用。”

此时的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骨结核,血液也出

现了毛病。为此,光绪本人也甚为焦躁绝望,多次申斥御医无能,处

方草率。进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

先后出现肺炎与心肺衰竭等症状。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帝已进入

弥留状态,肢冷气陷,双目上翻,牙齿紧闭;午刻十分,脉息若有若

无;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

生活上孤寂凄凉,政治上忧愤失望,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带着

对世间的爱与怨,光绪帝走完了他悲凉的一生。

回答5:

光绪帝 “没有计谋,没有胆量,心不够狠”
其失败,多半归于受业恩师 “翁同龢和夏同善——2呆子”
辅佐教授的是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说 他们的教授,影响的是国之将来。 可是他们能没有想到,国之将来在“皇权”手中!!! 教授有皇权的皇帝,他们才是尽职了。我想:他们也不过是“尸位素餐”。空有帝师之名。 依我看:能助光绪帝夺得皇权的步伐,才是他们应该教授的第一步。才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