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名字怎么来的?

2025-01-07 03:49:0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近几年的文物普查统计,梅州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点398处。南汉设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元代设梅州路,明属潮州府,清设嘉应直隶州,民国3年梅州改名梅县,先后属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梅州市总人口3802186人;梅江区 313821人、梅县 516761人、大埔县 352013人、丰顺县 449769 人、五华县 879286人、平远县 215856人、蕉岭县 203173人、兴宁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5个街道、161个镇,2089个村委会、236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个街道(包括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梅县新城街道,但未得到省政府批准)、154个镇,共有179个居委会、2082个村委会,3377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104个镇。

回答2:

梅花之州

回答3:

梅州,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当半坡村河姆渡在萌发他们的古代文明的时候,梅州的先民也开始生活在这片古老的丘陵盆地上,辛勤地创造着梅州的远古文化。建国以来,兴梅二县发现的殷商墓葬群、战国墓、古窑址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编钟等的发现,为研究梅州地域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梅州,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从最早见诸文字记载开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却都是分属于番禺、龙川、揭阳、潮州等地,并与其名字连在一起的。“夫史始于春秋,而不自春秋始也。”据《史记·汉史》载,禹贡分天下为九州时,梅州地方属扬州之南境。秦汉时则为揭阳县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北方之后,于公元前219年派大将军屠睢为统帅,率50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挥兵南下,辟大庾岭,凿灵渠运河,将“闽中地”、“陆梁地”划入版图,大军分驻大庾、临贺、始安、桂阳、揭阳五岭,“徙中县之民与百粤杂处”,公元前214年在南方辟建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此时梅州属南海郡,地处揭阳之域。秦末赵佗据郡称王,则属南越。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又把南方地分为七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把南海郡分成六县: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而梅州地域则分属于龙川、揭阳两县。晋武帝大康三年,置南康郡,以揭阳为属,则属南康。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为东官郡,复以揭阳属则属东官。此后,直至南齐(479—502年)设义安郡,分海阳县,而始置程乡县。梁、陈时程乡被废。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以潮州为义安郡时,又置程乡县。这程乡县,就是后来梅州及其名字的前身。
据考查,梅州名字的出现与梅州古时两次为“梅王”封地有关。首次当在汉初。据清康熙《程乡县志》载:“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见《粤东名贤志》:梅绢,浈水人,汉初,从高祖,破秦有功,封于粤,即今程乡(梅州)地。故号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绢得名也。至今各乡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云俗不详其从,未遂以程俗多树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时状元王十朋号梅溪,梅溪即十朋,皆习而不察,相传之误也。今考证以俟后之君子。”
另时县志主编,知县刘广聪亦指出:“县以程名,由程日文 之贤也。至名州,以梅,则人多不知为汉将梅绢食邑之故。然则其名梅也,以旌功也,其名程,以表德也。后之君子,盍三复于程梅之义乎!”
笔者认为,此《程乡县志》所载是准确的。李士淳,梅州名宦,明崇祯时解元,清康熙顺治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与知县刘广聪曾先后参与本县志编修并作序。所提供有关汉梅王分封史实,是无可异议的。但为立准立好,经笔者考证《史记·汉史》,梅绢年轻时虽随高祖破秦及项有功,但未能封侯,因为高祖及惠文二帝都是反对封异姓诸侯的。吕后曾企图封其吕氏兄弟,亦遭强烈攻击和反对。因高祖生前曾与大臣们订过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只有到景帝时平息“七国叛乱”后,为控制诸王,才开始分封异姓将帅为侯。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死后,汉景帝接位。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楚王造反。汉景帝急忙委派太尉周亚夫,与36名将军率汉军主力去镇压吴楚的军队。梅绢就是这36名将军中的一个,他带兵追剿吴楚军队至闽粤边。结果吴楚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吴王在闽地被杀,楚王走投无路也只好自杀。汉景帝认真吸取了以往的教训,采取了许多限制削弱诸侯国的措施,一改过去不封异姓诸侯的做法,而论功行赏,把吴王原有的地域分为鲁江都二国,其周边地方亦重新调封,分封给了有功的将军们。时梅绢将军屯兵闽粤边,自然他就“封为台侯”(《广东新语》:“台者,梅岭也,为入粤之门户”),受封了梅州这块宝地。
第二次封“梅王”是唐末五代南汉时。据《光绪嘉应州志》内引《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五代史·刘?摇 传》:“其封诸侯王也,初无梅王之封,而至刘晟乾和十三年始封其子崇兴为梅王”。“当封时即封为梅王,以其地有梅口镇(即今松口镇———笔者注)因梅溪而得名,而开宝四年之改为梅州,实由此也”。又引《阮通志·封建表》载:“南汉王晟乾和十三年封崇兴梅王、保兴贞王谨案。贞今惠州,梅今嘉应州。贞,乾亨六年置(设),梅,亦是此年,所置不始于宋开宝也。”
从以上引述典故可知,梅州历史上两次为“梅王”封地是可信的。由于分封“梅王”,故本地境内“梅溪”、“梅口镇”、“梅州”等名字才得以相继出现。据上所载,南汉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升程乡为敬州,仍领程乡一县。至乾和十三年(955年)遂又改称为梅州。此后历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一千多年,期间,梅州一名虽有反复,但最终还是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而梅州城治,也相沿为历朝历代的州、路、府、专署、地市的治所,成为粤东梅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文/廖金龙)

————来自世界客家咨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