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知道不种植水稻?
印度大部分处于热带季风区内,水热资源较为丰富,除小部分位于北部高寒山地和西北部干旱区的稻田只能种植单季稻外,其余各地一般可种植2~3 季。
冬稻成熟期长,而春、夏稻生长期较短。在印度东部和西南各邦的双季稻地区,一般以冬、夏稻搭配种植,但冬稻通常种植于雨季时被水淹没的低地区。秋稻是单季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在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等地。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等地是三季稻种植区,这些地区秋稻、冬稻和春夏稻均有种植,但以冬稻为主,种植面积几乎要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一半。在喀拉拉邦,主要种植秋稻和冬稻,其比重各占一半,而西海岸其他地区则以秋稻为主。就全国而论,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重分别为:冬稻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51%,秋稻占45%,春夏稻占4%。
按水稻种植的熟次不同,印度稻区的地理分布大致可为5 个大区。
1.东北区
包括阿萨姆、西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等邦。该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内,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是以冬稻为主的三季稻产区。1983—1984 年度,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水稻总数的42%和35%,其中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恒河下游平原以及马哈纳迪河沿岸分布最集中,水稻种植面积一般要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西孟加拉邦是印度最主要的稻米生产邦,由于河网稠密,水源充沛,劳力充足,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 年代以来,由于夏稻采用高产品种,平均产量可达3845 公斤,因此夏稻的播种面积日趋扩大,1983—1984 年度已达52 万公顷,占9.6%。比哈尔邦是仅次于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的全国第三大稻米种植邦,虽然播种面积仅比西孟加拉少8.7%(46.8 万公顷),但由于水源缺乏,耕作粗放,部分水稻在旱地上种植,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仅及西孟加拉邦的2/3。
2.南部区
包括半岛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卡纳塔克邦。戈达瓦里、克里希纳、高韦里和坦布拉帕拉尼诸河三角洲,是主要水稻种植区。1983—1984 年度该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19%和总产量的27.5%。由于这里气候终年高温,雨量充沛,不仅夏季季风带来大量降水,而且3~4 月间普降“杧果雨”,因而是以秋稻为主的三季稻产区。自“绿色革命”以来,通过大力推广高产品种,产量增长较快,目前已成为全国主要水稻高产区,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2900~3100 公斤/公顷,其中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5%和21.7%,所产稻米除满足区内需求外,还有余粮销往其他地区。
3.中部区主要指中央邦。
以纳巴达河谷、塔普提河谷和特伦甘纳高地为主要产区。由于地处德干高原中部,雨量较少,稻田沿谷地呈梯级分布,灌溉设施缺乏,多为“靠天”田,仅种植一季秋稻,而且产量低。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9%和7.9%,为全国主要水稻低产区。
4.西部区
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地区。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和5.2%。由于地处西海岸,深受夏季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种植秋稻为主。
5.西北区
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喜马偕尔、旁遮普、哈里亚纳和北方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8%和22.2%。气候温凉少雨,除北方邦东部和克什米尔谷地外,其他各地几乎都依赖人工灌溉。由于地处北部,生长季较短,一般只种一季秋稻。70 年代以来,在哈里亚纳和旁遮普邦,因水利条件改善和广泛采用高产水稻良种及现代耕作技术,原来生产小麦的地区也已开始大量改种水稻,逐步形成新兴的稻米商品粮基地。其中尤以旁遮普邦最为突出。它的水稻播种面积已由1965—1966 年度的29.5 万公顷扩大至1983—1984年度的148.1 万公顷,增长约4 倍,同时高产水稻良种的种植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达95%以上,因此同期的稻米产量也由29.2 万吨猛增至453.6 万吨,增长14.5 倍。80 年代以来,每年大约向国家提供全国商品稻米量的40~60%,成为名符其实的“印度谷仓”。
——《印度农业地理》
A项:德干高原地处季风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并不少,故A错
B项:甘蔗的种植纬度大部分在南北纬度的20℃等温线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亚热带.热带,而印度国土的纬度大部分在北纬40°以北,故B错
D项:恒河平原地面平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但人口众多,恒河三角洲共供养着超过3亿的人口,而住在恒河盆地的人口大约有4亿,且城市化程度高,有德里、加尔各答、勒克瑙、瓦拉纳西、巴特那(印度)和达卡(孟加拉国)等大城市,不适宜种植水稻,水稻分布少,故D错
恒河平原既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单说种植水稻过于牵强.且印度的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半岛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