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的来源?

、、、、、、
2024-12-17 23:03: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国。毕公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毕万子孙以邑为氏,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

扩展资料

一、家谱文献: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二、历史人物:

冯谖:孟尝君门客

冯去疾:秦二世时右丞相

冯劫:冯去疾之子。秦二世时大将军

冯嫽:汉朝外交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姓

回答2:

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郡望堂号:
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义堂":战国时冯驩,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帐户叫来,宣布将债券烧掉,给所有帐户解决了困难。冯驩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义'带回来。"(市就是买)。孟尝君当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地感谢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
郡望:
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后魏置郡。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回答3:

冯,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冯氏,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後,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後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於冯城,於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6�4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後”。冯简子是春秋後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纔,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於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於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後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後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後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後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後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後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後,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氏英纔辈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战国时的冯颦,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後为左将军,封关内侯。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後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於436年被北魏所灭。五代时的冯道,後唐、後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後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後汉时任太师;後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 )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於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於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还有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回答4: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毕万子孙以邑为氏名,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冯”地一说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西。大荔说 晋国势力范围一直未达河西,直至魏国起用吴起,三晋势力才首次进入河西。可见陕西省大荔县一说实误。荥阳说 战国时韩国 (战国)在荥水的北岸建城,称为荥阳。可见荥阳属韩地而非魏地,而封毕万于冯时较三家分晋早了一百五十年以上,则荣阳说亦不攻自破。山西运城市说 运城市位于黄河东岸,春秋时其地属芮国(今芮城县),和魏国 (春秋)同时为晋献公所灭。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左冯翊西起长安,东至河东(今运城市)。而“冯”字显而易见属形意文字,为“水马”分在西东。西边是“水”,东边有“马”。意指河水的东面有大量马匹或牧马之地。如在河西(大荔县),则应是“马”在左而“水”在右。如在河南,则为水马分处上下。而且以盐湖区(中国死海)为中心二十公里范围内,含“冯”字地方名称数量较另两个说法所在不寻常地多而位于两者之间。如﹕东下冯遗址所在地东下冯村、冯家镇、冯村乡、新冯村、四冯村、西冯村、辛冯村等等。可见当地曾有大量冯姓人口聚居,占当地人口比例极高(而冯姓人口只占华人人口不足1%。)。故运城市一说较可信。

回答5:

冯姓起源于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