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革命导师指明了社会和谐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
邓小平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
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