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污水治理还存在哪些问题?

2025-01-02 11:06:5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每年产生污水90多亿吨,处理率却仅为22%,远低于城镇污水90%以上的处理率;污水治理设施“建好不用、只晒太阳”的现象普遍存在;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与地方经济可承受能力矛盾增加……农村污水治理陷入重重困境。

处理设施“晒太阳”仍普遍


“行政村污水垃圾治理相对缓慢,与城市、县城相比,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区域之间也存在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现象,东部地区污水治理率达到34.1%,中部地区达到13%,而西部只有12.4%。”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日前在2018(第四届)环境施治论坛中指出。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域面临的挑战,存在显著的地域特征,和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有着强烈相关性。世界银行高级供排水专家秦刚分析称,东部省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集,能够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中部省份已经开始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但接户率不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稀疏,地理环境和气候严酷,尚未具备村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普遍存在“建好不用、只晒太阳”的现象。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8年第2号公告——2017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显示,环保项目建设缓慢或建成后闲置情况较为严重。例如,江苏省195个污水处理设施有146个闲置,涉及投资10449.77万元,真正运行率还不到10%。


“地方顶层设计环节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一些地方为了争取专项资金,硬上一些项目,建了大量设施后却闲置不用,最后形成了‘晒太阳’工程。”逯元堂说。


E20环境平台水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行业分析师井媛媛则指出,村镇污水是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而治理设施却比城市污水治理设施“晒太阳”现象更严重。


此外,逯元堂还指出,目前村镇污水治理领域缺乏治理标准,很多地方套用城市标准。但农村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村镇人口流动性大、水量不稳定。如果按照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思路,约定基本水量作为最低水量进行费用支付,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都会面临较大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指出,目前很多省市要求农村污水治理要“一村一策”,但中国有200多万个自然村,60多万个行政村,不可能有这么多种治理技术。因此,一定要有主流技术。而关于中国农村污水治理的主流技术,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部分地区过于追求处理技术高大上。农村污水治理没有排放标准,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按照城市污水治理的要求,要求达到一级A,甚至地表IV类,往往造成财政支出难以承受。”逯元堂说。


政策密集落地激发巨大市场


农村污水治理已经成为今年水污染治理的重头戏。2018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今年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


紧随其后,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


在今年5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提及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要向这方面倾斜。


地方层面,农村污水治理步伐也在加快。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湖南、湖北、江苏、福建、云南、安徽等近20省份相继出台一系列推进村镇污水治理的政策。例如,湖南省提出,到2020年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省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山东省提出,到2020年,5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8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
重金投入是一大亮点。例如海南省提出,2018-2020年,计划筹措约190亿元资金用于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推动着村镇污水领域市场加速释放。据E20研究院测算,到2020年村镇污水处理率将达60%,后“十三五”时期预计市场空间剩余1200亿。
“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已趋于饱和,而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呈现一片蓝海。”桑德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村镇环境集团总经理王俊安表示。


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5月,共有18个投资额超5亿的村镇污水治理项目释放,累积投资额度超165亿元。

回答2: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
农村供排水设施建设和运营需要可靠的资金来源。农村污水处理终端不管工艺如何简单、操作管理如何方便,都需要动力消耗,需要运行、管理、维护的经费。以一个处理规模为200吨/日的污水处理站为例,采用常规工艺,建设资金100万元,日常运行费用以0.5元/吨计,则运行费用为3.6万元/年,这是一笔长期开支。
二、设计规模与实际污水量不匹配
(1)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排放率和污水收集率设计参数不合理,造成处理工程建成后收集的实际污水量小于设计规模。基础数据掌握不准确,设计人员不了解农村实际用水需求和污水排放特点,照搬城镇用水规范,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
(2)规划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旅游流动人口及农村养殖、乡镇企业排水等,造成设计处理规模偏小及设计进水水质的偏差,引起处理效果差,不达标现象严重。
三、工艺选择不合理
选择合适的工艺是污水处理设施成功运行的关键,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建设投资、出水水质、运行成本、管理维护要求差别很大。不同工艺吨水运行成本一般在0.2-2.0元。一些农村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情况、排放标准、中水回用、污泥处理、运行管理水平,使得工程完成后难以正常运转。
(1)排放标准要适当
参照地方标准确定污水排放标准。如果农村所在地区不是国家重点控制区域或环保热点地区,排放标准可根据当地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如在封闭及半封闭水体区域,可考虑脱氮除磷的要求,而在开放式水体区域,可适当降低氮、磷等有关标准,简化运行管理、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以求建成后产生实效。也不是出水水质越高越好,而是应与当地水环境保护要求及用水需求相结合,适用就好。
(2) 中水回用优先,量力而行
工艺选择并非越新越好;处理后出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果园浇灌等。如果选用膜生物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标准很高,普遍可达到冲厕所等优质中水回用标准,但运行费用高达6.0元/吨。运行费用成为处理工程沉重负担,结果是建好却用不起。因此,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应首先选择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工艺。
(3)考虑污泥处理
在传统污水处理工程造价中,污泥处理部分投资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15%左右。污泥的浓缩和脱水等环节技术水平要求高,操作管理复杂,环境条件差,若操作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二次污染。因此,在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时应优先选择产生污泥量少的工艺。由于农村污水量一般在1000m3/d以下,污泥处理应选择简单实用的方法。
(4)运行管理水平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的不是规模化、流水线生产的设备,是一个特殊的加工厂,需要一定的运行管理水平使其一年四季维持在最佳运行状态。不少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维护、轻运行管理的问题。不少农村污水处理站管护人员技术水平低,在应用膜生物处理工艺等较复杂的工艺时,存在困难,使得花了较大代价建设的设施白白闲置。由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就会产生费用,很多地方的设施就仅在检查时开启,平时任由污水排向自然水域。所以要求污水处理工艺必须管理简便,治理技术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应尽量简单粗放。
四、缺乏政策和标准支持
农村水污染治理问题缺乏科学可行的对应政策和标准,这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各个标准和政策。从具体的实践来看,现有的很多建设问题都遇到了依据不足的情况。有的污水处理站的电力增容问题得不到电力部门有效解决,这其中除涉及到与电力部门的沟通协调外,电力增容而产生的电网改造费用没有很好的出处。
五、环保意识淡薄,污水处理积极性低。
一些村民及村干部对污水处理认识还很肤浅,他们欢迎政府投资污水处理设施,但不愿意支付污水站运行管护费用;有的试点村存在着“等、靠、要”思想;有的试点村在工程建设中不积极配合,甚至收取场地费、临时设施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