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秦汉至明清湖北历史文化
秦 汉至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历史跌宕起伏。
秦统一天下后,分全国为46郡,郡下设县。楚作为地名,犯了秦始皇父亲的名讳,遂改以荆山之“荆”称之。后来湖北就多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西汉时,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湖北主要部分属荆州。三国时期,直到西晋统一全国后,湖北境内大部分地区仍为荆州所辖。北宋初年,从洞庭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元代将湖北的东南部和湖南、广西划为湖广行省,省内有襄阳、黄州、蕲州、兴国、峡州、武昌、江陵(中兴)等州和德安、沔阳、安陆等府。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省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定名,沿袭至今。
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凭借南阳——襄阳驿道,联系密切,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了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之一。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出现垸田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有余粮输出。自宋代以来,就流行着“苏常熟,天下足”或“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中心所在。及至明代,这一谚语逐渐转化为“湖广熟,天下足”,表明湖广地区农业生产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之所以出现这个转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作物的两熟制在湖北地区得到极大的改进和推广。
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发达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汉口原指汉水入长江之处,这一带在明以前是一片沼泽,芦苇丛生,人称“茫茫汉水入江流,两岸芦花泊钓舟”。至明嘉靖年间设汉口镇巡检司,
秦皇汉武,魏晋遗风,唐诗宋词,元歌明说,清文字!
你要我们给你读一大套历史文化的巨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