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接传》怎么翻译?

2024-11-25 21:15: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译文】
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是汉京兆尹王尊的十世孙。父并纯茄王蔚,世代学习儒史之学。王接自幼丧父,哀伤过度,损害健康,超过礼数,乡亲们都感叹说:“王氏真有个好儿子啊!”渤海人刘原为河东太守,喜欢奇才,以表荐人才为务。同郡人冯收试经文做了郎官,七十多岁时,他向刘原推荐王接说:“骏马不套鞍辔,就不是造父随心所欲驾御的马;明月不发光,就没有随侯之珠。我想到明府中有黄中之德,闪耀着重离之明,求访贤能,没有一点遗误,所以老朽我想进荐我所知道的贤才。我看到处士王接,伟异俊秀,十三岁上死了父亲,居丧期间竭尽礼数,学习过目不忘,义理能触类旁通,这真是重臣之才,具备了经世致用的高明谋略。我不忧虑老人不被启用,却欢喜春花开得及时。”刘原就以礼招用,王接不接受。刘原就把他叫去说:“你想学习隐士的高洁吗?”王接对答说:“王接失去依靠,幼年丧父而且没有兄弟,母亲年纪大又有重病,所以无心为官。”到母亲去世,哀痛得身如枯柴,多年居住在墓地。博览群书,多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生性简率,不仿学时俗节操,乡里大族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只有裴頠敬重他。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都与王接相友善。后来州里征召他为平阳从事,又外任补为都官从事。永宁初年,被举荐为秀才。友人荥阳人潘滔给王接写信说:“挚虞、卞玄仁都说足下应居高位,你可以不接受秀才的荐举。”王接回信说:“现在世道丧乱,将正要拨乱反正,而明智的人都闭口搁笔,使祸乱败象日深一日,就像燎原之火,难道还可以解救吗?我不是以此为荣,仅想极言陈述我的所闻所见,希望在上的人能有所觉悟而已。”当年,三诸侯王举事,使惠帝恢复帝位,因国家有大的庆祝活动,天下的秀才一概都不试用,王接以此为憾。荡阴之乱,侍中嵇绍被乱兵杀害,王接进议说:“谋人之军,军败自身也死亡;谋人之国,国家危难也就会灭亡,古人的道义如此。荡阴之战,百官奔逃,只有嵇绍坚守职任来抵御不道之寇,可以说是真正的大臣,又实在让人哀痛不已。现在山东正要大举进军,应旌表高尚的节义,来号令天下。依照《春秋》褒奖三累的古义,对嵇绍应加以褒赏,那么远近就会如风响应,没有敢不整肃的人了。”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东海王司马越率领诸侯讨伐司马,尚书令王堪统领行台之职,上表请王接补任尚书殿中郎。未到任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拓展】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原文】
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汉京兆尹尊十世孙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学。接幼丧父,哀毁过礼,乡亲皆叹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刘原为河东太守,好奇,以旌才为务。同郡冯收试经为郎,七十余,荐接于原曰:“夫骍骝不总辔,则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黄中之德,耀裤尘重离之明,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窃见处士王接,岐嶷隽异,十三而孤,居丧尽礼,学过目而知,义触类而长,斯玉铉之妙绝察味,经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原即礼命,接不受。原乃呼见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对曰:“接薄佑,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及母终,柴毁骨立,居墓次积年。备览众书,多出异义。性简率,不修俗操,乡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皆与接友善。后州辟部平阳从事,出补都官从事。永宁初,举秀才。友人荥阳潘滔遗接书曰:“挚虞、卞玄仁并谓足下应和鼎味,可无以应秀才行。”接报书曰:“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才一皆不试,接以为恨。荡阴之役,侍中嵇绍为乱兵所害,接议曰:“夫谋人之军,军败则死之;谋人之国,国危则亡之,古之道也。荡阴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绍守职以遇不道,可谓臣矣,又可称痛矣。今山东方欲大举,宜明高节,以号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义,加绍致命之赏,则遐迩向风,莫敢不肃矣。”朝廷从之。及东海王越率诸侯讨颙,尚书令王堪统行台,上请接补尚书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选自《晋书·王接传》)

回答2:

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是汉京兆尹王尊的十凳陆世孙。父王蔚,世代学习儒史之学。王接自幼丧父,哀伤过度,损害健康,超过礼数,乡亲们都感叹说:“王氏真有个好儿子啊!”渤海人刘原为河东太守,喜欢奇才,以表荐人才为务。同郡人冯收试经文做了郎官,七十多岁时,他向刘原推荐王接说:“骏马不套鞍辔,就不是造父随心所欲驾御的马;明月不发光,就没有随侯之珠。我想到明府中有黄中之德,闪耀着重离之明,求访贤能,没有一点遗误,所以老朽我想进荐我所知道的贤才。我看到处士王接,伟异俊秀,十三岁上死了父亲,居丧期间竭尽礼数,学习过目不忘,义理能触类旁通,这真是重臣之才,具备了经世致用的高明谋略。我不忧虑老人不被启用,却欢喜春花开得及时。”刘原就以礼招用,王接不接受。刘原就把他叫去说:“你想学习隐士的高洁吗?”王接对答说:“王接失去依靠,幼年丧父而且没有兄弟,母亲年纪大又有重病,所以无心为官。”到母亲去世,哀痛得身如枯柴,多年居住在墓地。博览群书,多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生性简率,不仿学时俗节操,乡里大族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只有裴頠敬重他。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都与王接相友善。后来州里征召他为平阳从事,又外任补为都官从事。永宁初年,被举荐为秀才。友人荥阳人潘滔给王接写信说:“挚虞、卞玄仁都说足下应居高位,你可以不接受秀才的荐举。”王接回信说:“现在世道丧乱,将正要拨乱反正,而明智的人都闭口搁笔,使祸乱败象日深一日,就像燎原之火,难道还可以解救吗?我不是以此为荣,仅想极言陈述我的所闻所见,希望在上的人能有所觉悟而已。”当年,三诸侯王举事,使惠帝恢复帝位,因国家有大的庆祝活动,天下的秀才一概都不试用,王接以此为憾枣陪顷。荡阴之乱,侍中嵇绍被乱兵杀害,王接进议说:“谋人之军,军败自身也死亡;谋人之国,国家危难也就会灭亡,古人的道义如此。荡阴之战,百官奔逃,只有嵇绍坚守职任来抵御不道之寇,可以说是真正的大臣,又实在让人哀痛不已。现在山东正要大举进军,应旌表高尚的节义,来号令天下。依照《春秋》褒奖三累的古义,对嵇绍应加以褒赏,那么远近就会如风响应,没有敢不整肃的人了。”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东海王司马越率领诸侯讨伐司马,尚书令王堪统领行台之职,上表请王接补任尚书殿中郎。未到任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原文】: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乱带,汉京兆尹尊十世孙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学。接幼丧父,哀毁过礼,乡亲皆叹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刘原为河东太守,好奇,以旌才为务。同郡冯收试经为郎,七十余,荐接于原曰:“夫骍骝不总辔,则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黄中之德,耀重离之明,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窃见处士王接,岐嶷隽异,十三而孤,居丧尽礼,学过目而知,义触类而长,斯玉铉之妙味,经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原即礼命,接不受。原乃呼见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对曰:“接薄佑,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及母终,柴毁骨立,居墓次积年。备览众书,多出异义。性简率,不修俗操,乡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皆与接友善。后州辟部平阳从事,出补都官从事。永宁初,举秀才。友人荥阳潘滔遗接书曰:“挚虞、卞玄仁并谓足下应和鼎味,可无以应秀才行。”接报书曰:“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才一皆不试,接以为恨。荡阴之役,侍中嵇绍为乱兵所害,接议曰:“夫谋人之军,军败则死之;谋人之国,国危则亡之,古之道也。荡阴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绍守职以遇不道,可谓臣矣,又可称痛矣。今山东方欲大举,宜明高节,以号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义,加绍致命之赏,则遐迩向风,莫敢不肃矣。”朝廷从之。及东海王越率诸侯讨颙,尚书令王堪统行台,上请接补尚书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