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以值钱来定义的话,目前就拍卖成交的行情来说是秦汉玉器和清中期宫廷玉器最值钱。
玉器制作在中国源远流长,上朔红山文化,下至现代,从未断绝。玉器制作发展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雕琢技术成熟,选料精良,既有高古时期古拙雄浑的遗风,又有精良的玉质,产出了大量制作考究,极富艺术美感的玉器。
玉器制作发展到清中期,大量材质优异的新疆和田玉料产出,加上当时清王室对玉器极度推崇,成就了中国玉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制作技艺登峰造极,美轮美奂。这些宫廷玉器时至今日依然受到收藏界的关注和追捧。
作为玉器收藏者购买高价值的玉器时,除要求掌握玉石的基本知识外;还要了解玉器的稀有程度、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流通性和社会需求等,还要了解影响一件玉器价值的其他因素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从而才可以利用比较法,更准确地把握各种玉器的价值,使得玉器收藏而不贬值。
比如一些著名的拍卖行拍卖的玉器的价格就是一种参考,可以将自己想购买的玉器的价格与之比较,但要找到彼此的可比因素,也就是说玉器的种类、质地、大小、颜色要尽量相似,这样比较才准确。否则对比将没有意义。另外,玉雕大师的作品的价格也很特殊,他们雕琢的玉器作品不能用常现的成本方法来确定,就像书画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一样,要根据其名气、时代、作品的优秀程度等因素来定价,往往价位非常高。
古玉的价格就更难确定了,首先要确定古玉的真伪,然后要了解古玉的年代、玉质颜色、雕琢工艺、保存状态、历史背景;稀罕程度,艺术价值等等,然后再进行市场相近的对此,如拍卖过此类古玉的价格,主要是了解人们愿意接受的价格。
珍贵玉器和古玉采用市场对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彼此要有可比性;否则将失去意义
玉器由于其滋润可爱、可玩、可佩、可赏,加上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争相收藏的对象。
但在玉器收藏热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现将当前玉器收藏中的几个共性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玉器收藏应有个目标
玉器收藏应有个基本目标,或者说是基本定位。目标应与爱好、财力、鉴别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定的目标容易达到。爱好决定了收藏的方向,财力决定了收藏的规模,鉴赏品位决定了收藏的档次。
收藏者应以藏为主,以流为辅。如果以流为主,收藏就不可能有目标,至多换几个小钱。
玉器收藏,开始时目标不要定得太远,定位不要太高,步子不能太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了个好头,有了些收藏基础,可以加快收藏步伐。而目前藏玉队伍中,目标没有者有之,见异思迁者有之,盲目跟进者有之,贪大贪全者有之,这是切忌的。
二、藏玉要有体系,尽量不要收藏同代同类单一的玉器
收藏要有体系,这是提高收藏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有助于看出收藏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鉴别水平和辨伪能力,能真正体会到收藏的乐趣。
玉器收藏体系,最好建立在断代玉器基础上。
有些藏者过分看重自己的藏玉体系,甚至有走火入魔的趋向。如有人要做“良渚琮王”,意思是要在收藏良渚文化玉琮方面成为“大哥大”。亦有人要做“汉璧王”、“龙钩王”等等。这种以收藏同代同类单一玉器的收藏体系,我们是不提倡的。因为重复意味着单调,重复意味着价值的失落,重复还有可能使供货者投你所好,让你落入圈套,最后血本无归。所以,藏玉要有体系,但尽量不要收藏同代同类单一的玉器。
三、藏玉者交学费是不可避免,但要敢于战胜自己
搞收藏的人,没有一个是不交学费的。这个学费,不仅是指买了假冒伪劣玉器所花的费用,还包括走弯路所花的代价。不少藏玉者过分自信,总以为自己正确,不能面对现实,战胜自己,这样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的甚至倾家荡产,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四、警惕充满传奇故事的玉器
有些好玉者不认真提高自己的鉴别水平,而是喜欢收藏充满传奇故事的玉器。而事实证明,故事越多的玉器,问题也越多。有些狡猾的玉贩子,善于编造玉器故事,满足这些好奇者。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一次有一位神秘人物找到某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部门,说在江南某地出土了一大批早期收藏又重新掩埋的良渚文化玉器,是其祖上的收藏,当时兵荒马乱,为避免落入坏人之手,故只能掩藏地下,现准备上交给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察看,玉器还真的是从地下挖出的,但都不是良渚文化玉器,而是地地道道的近仿玉器工艺品,为使玉器上带“旧沁”,故较长时间埋入土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没有上他的当,他马上又去骗别人了,说是博物馆专家看过了,货真价实的良渚文化玉器,因为博物馆没有钱,所以没有收。一位企业家信以为真,花巨资将其全部购下。事后他邀请一些资深玉器研究者研究这批玉器,一些专家认为均是工艺品,不是真良渚文化玉器。这位老总至今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以为这批玉器太好,因不是考古出土的,故专家不认可。
还有一位明清玉器收藏者,喜欢收藏玉带板。有一次看到几块相当不错的明代玉带板,但未成套。于是请货主再找找其余的几块玉带板,若能成套,岂不美哉。约过了半年时间,货主说其余的几块玉带板花了很大的精力终于找到了。这位先生和几位同好欣然前往。结果发现有几块玉带板,确是明代的,但有几块样子像明代的,仔细分辨,工艺不同于明代玉带板,玉料也有差别,色泽也不完全一致。基本可以断定,这套玉带板,一部分是老的,一部分是新添的,新老一体,真假混杂,稍不留神,上当无疑。
五、不宜收藏稀奇古怪或致残的玉器
不少人认为,民间藏玉,好玉不易求,具时代特征的标准玉器更是可遇不可得,于是将目光盯着稀奇古怪或致残的玉器上。他们认为,标准玉器是考古学家根据已有资料定出的各个时代具有特征性的玉器,是已知的材料、已有的认识。尽管我们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对历史上玉器的认识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玉器我们没有认识,这些玉器只是目前还没有在考古学上得到证实。这似乎不无道理。与考古新发现相比�我们的认识始终是滞后的。故有些爱玉族专门收集让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稀奇古怪的玉器。也有的人爱好残件玉器,他们认为,不可能有人有意去做残缺的假玉,除非是疯子,万一没有人要,岂不自找麻烦。
那么,这些不“正统”的玉器有没有可靠的呢,残件玉器中真的没有真玉吗﹖事实上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有些考古学上还没有发现或没有被证实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是真的,如前些时候四川广汉三星堆附近农民挖出的不少玉器,以圆雕为主,有些玉器的形状及艺术风格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同曲异工之妙,相当一部分是可靠的,有的玉器相当重要,甚至要改写中国玉器史。从其总体风格看,应是商周时期古蜀文化玉器,但这些玉器目前还没有从学术上得到认可。
看似古怪的玉器是否可靠,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艺术法则、礼仪规范,同时还要从工艺上加以考察,是否与古工艺相吻合。古玉鉴定水平不是很高的收藏者,对这些玉器还是三思而行为好,不宜过多地收藏。
市场上的玉器残件,少数确是古玉残件,从中可以看出古玉的工艺及致残原因,不可多得。但也有一部分残件玉器不是古代的,而是新琢残件。事实上,致残一直是造假古玉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今一脉相承。前几年港台大量出现的残件玉器,目前回流大陆。这些玉器残得有点规律,而且没有老伤口的迹象,应是有意致残,切莫上当受骗。
六、玉器收藏要避开热点,跟跌不跟涨
有些藏玉者常问我,什么样的玉值钱﹖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不好回答的问题。事实上,真正爱玉的人是不必去问这个问题的,因为您喜欢的玉器就是最值钱的。自古以来,玉器与人一直有一种亲近感,玉器体现了主人的学识、品格、情操。从这一点上讲,玉是无价的。但玉器作为特殊的商品流通于市场,又是可以用价格来衡量的。
玉器价格的波动,主要取决于玉器的材质、时代、器形、图案以及艺术风格、市场需求等因素。前几年出现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玉器热,后来发现赝品到处泛滥,故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玉器热退潮了。最近大家又迷上了辽、金玉器和明清玉器,价格往往超过高古玉器。由于明清玉器工匠味足,又缺乏远古文化的神韵,又有一些人准备重玩高古玉器了。所以市场是波动的,有时是轮回的,市场跟着时尚走。
玉器收藏,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回报的有效方法,是避开热点,跟跌不跟涨,犹如买股票,你出我进,你让我接,你弃我取。这样不仅花费较少,还可能得到一些珍品,同时赝品的概率又较低,因为赝品与紧俏品始终是孪生姐妹。
不分年代,得看玉的材质,做工
独山玉【渎山大玉海】最值钱!
红山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