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的历史

2024-11-25 19:13: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先后攻占了建康和临安。宋度宗之长子恭帝被俘。朝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度宗另一儿子益王为帝,是为端宗,其弟被封为卫王。但凶捍的蒙古大军并未因此而放弃,依旧穷追不舍,两个末代皇兄弟被迫流亡。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护送下,他们经海路先后途经泉州、潮州、惠州、广州等地,最终至九龙官富场(即今九龙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宫。

  可惜,残酷的蒙古大军死缠不放,追逐到底。因此,他俩和随行官员经浅湾(即荃湾)、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端宗遇飓风,沉溺得病,结果在碙州驾崩。卫王随即继位,是为帝昺,转至新会崖山。元兵追至,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殉国,南宋结束。

  其间,宋末两帝曾在香港暂居有半年多的时间,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九龙城土爪湾筑了一座石台。为何在此筑石台?传说帝昺被蒙古大军追至此山岗时,走投无路。正当千钧一发之际,山岗上的一块大石突然一分为二,帝藏於其中,逃过大难。虽然这是传说,但也表现出时人对宋帝忠爱之情。不少人猜疑为甚麼宋王台中的碑文用「王」字,不用「皇」字。不少史学家认为这是故意。南宋亡国,元朝继承统治中国。碑文刻凿者为免得罪元朝的统治者,故将「皇」改为「王」。今天,宋王台公园旁的小道已命名为「宋皇台道」,已肯定了两帝是属於正统。

回答2:

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恭帝被掳。1276年,4岁的端宗赵昰即位,改元景炎,加封其弟广王昺为卫王,建立行朝,继续抗元。1277年,端宗赵昰一行为元军所逼,逃奔到大屿山。4月,赵昰等人又抵达官富场[今九龙城一带],并在此建立行宫。9月,由于元兵的追击,端宗赵昰一行转移到浅湾[今荃湾],后又迁驻秀山[今虎门]。次年,赵昰驾崩,其弟赵昺继位。据说有一天,元军大举南下,赵昺被一股元军紧追不舍,仓促间逃到九龙半岛的一个小山冈上,可山冈上只有一块光秃秃的巨石,无处可避。正在绝望之际,巨石突然崩裂。赵昺急忙钻进石缝,屏住呼吸,终于逃过了元军的搜索。当地居民就把这座山冈称为“宋皇台”。巨石崩裂之说实不可信,但赵昺流亡香港却是事实。嘉庆年间修纂的《新安县志》有载:“昔帝昺驻驿于此。”不久,元军袭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即位不久的帝昺投海殉国,南宋至此灭亡,部分随行遗臣、兵士及眷属却流落于香港地区。

回答3:

呵呵,唯一的亮点是四川的钓鱼城,抵挡住了蒙古N(具体忘了,估计2,3年)年的进攻,还一举击杀蒙古大汗蒙哥(据说大汗的死还改变了欧洲历史).
结果南宋灭亡,钓鱼城都未被攻陷,成为唯一一个抵挡住蒙古人的据点.
最后在蒙古人承诺不屠城的条件下投降,守成将领全部自杀殉国.
四川当年很惨的,90%的人都被屠了......造孽啊

回答4:

然而南宋终于亡了,都是贾似道的过失啊。

回答5:

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