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将军选的好,霍去病太猛,加上他的励精图治,霍去病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编辑本段]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编辑本段]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 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 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 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 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 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 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 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 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 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 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 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 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 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 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一路狂飙猛进,追忘逐北,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 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 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 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 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 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 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 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 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 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 “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 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 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 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 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 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 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 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 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 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 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 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 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 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 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 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 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当然,战争也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 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 “盗贼滋起”等等。但所有这些与这次战争的正面意义相比较,无疑是次要的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充分 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对匈奴作战 特点,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军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实施战时经 济体制,保障对匈奴作战的后勤供应。第二,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汉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远距离迂回、包抄、突 袭,连续进攻,不给敌手以喘息的机会,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敌,给匈奴军以大 创聚歼,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汉军先弱后强,循序推进, 切断匈奴各部之间的联系,分而制之,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注意主力 与偏师之间的战略配合,以偏师牵制敌人,以主力重创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汉朝从资源 人口 科技 学术等等方面都大大的超过了匈奴
在汉武帝长期的消耗战之下 汉朝打赢了匈奴
有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