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
多样性即反对平淡无奇,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对比。"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乏对比的平原风景,总是喜欢表现地形地貌对比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关山行旅图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雄伟山势,求意境。笔法简劲,达到了"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之艺术境界。有人并称"荆关",也有人将他与宋初李成、范宽并称为"三家山水"。乃北方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
该轴是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全景构图。下方中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上方中远景奇峰突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整幅画描写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远。笔法中用粗圆的线描勾括山体,短直笔则勾树木丫枝,使构图更为紧凑,较荆浩的"笔"更富有表现力。同时,皴点与渍染的结合,浓墨与淡墨的协调,更让人有置身于高深之中的感觉。可惜构图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匡庐图
荆浩,字浩然,五代河南沁水人。唐末战乱,隐居太行山之红谷,号洪谷子,自耕而食。又自勉"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环境、心境所至,故其山水画"气质具盛",有笔有墨。荆浩创造出全景构图及皴法和水墨晕章的表现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五代宋初的画家关仝、范宽、李成、郭熙以及后代的众多画家均受其影响。
该画三远全景式构图,左实右虚。实处群峰迭出,怪石嶙峋,长松并茂,堂亭有序,"飞流直下三千尺"。虚处轻岚薄雾,"日照香炉生紫烟",确实能陶醉人于心旷神怡之中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整个画面正如后人所云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法村庄挺劲、山体(石法圆中带方)、树木(树枝瘦劲)、堂亭工细有笔;再加上皴染有序,设色清润,墨以意境,真乃北派山水之特色
溪山行旅图
范宽,宋初陕西耀县人。又名中立,字中正。初学荆、关和李成,又曾入居终南山、太华山深林之中,使之心神与大自然相融,所以其作品既有雄伟气势又能感人心魄。
该画是高远章式。上方主峰高山仰止,宽厚有压迫感,是雄伟而不是雄劲。下方小岭则表现较强的质感,但山上之茂密的矮树和由急而缓的山溪,又与远景的雄伟融为一体。所以说,对比的反差与协调处理得很好。同时,疲惫的旅人和负重的驮驴,既使画面有静有动,又可衬托出山势的高深险要。笔法是墨笔画,用粗、短、硬笔勾出山体和树干,而用细笔精勾树叶和人、驴,富于表现力。用自己发明的雨点”层层皴点树木山石的纹理,少用渲染,只用墨之浓淡来烘托泉瀑与溪水的洁白明净。--潘至中在《论画杂忆》中说,北方山水画不难于用笔而难于气韵,不难于奇峭而难于雄浑。"雨点皴"则能较充分地表现"气韵"和"雄浑"。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
"三远"表现法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早春图
郭熙,河南温县人。字淳夫。活跃在北宋中期。画院翰林待召。初师李成但自成一家。作品真实、细腻、工巧,注意表现大自然四时之景的丰富内涵和微妙变化。在《林泉高致》中说到,"春山淡腋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晚年作品风格转为雄壮。
该画全景式三远构图。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为高远;左侧飘渺处矮山连绵,溪水欲流又止,视野宽阔为平远;右侧古寺迷离,别生湖天,更用浓墨设色表现出来,这就是深远。同时,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动、枯木吐枝,使画面在宁静中蕴涵着生机,来表现"早春"这个主题。就意境而言,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相当成功的。
笔法是圆健秀劲。如山体,既区别于荆、关的粗壮劲挺,又不同于范宽的雄伟压迫,细品之乃雄伟中又见峻峭。之所以这样,主要是通过构图(如前述)和墨的浓淡来表现阴阳向背体现出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技法上墨多于笔的"卷云皴"有助于其风格的表现;而"郭熙蟹爪"也有助于表现北方山水雄劲的一面。
窠石平远图
郭熙所作。绢本。墨笔画深秋清旷之景,木叶尽脱,水落石出,远峦一带,轻笼晚霭,神韵独绝。用笔比前更加老练。自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应是最晚年之笔。或有认为乃李成、王晓合作。李成,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时避乱于营丘(山东)。工画山水。宋《宣和画谱》推为古今第一。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画院学生。18岁画成此画,长1188厘米。藏北京故宫。画构图缜密,用笔精细,全卷用浓重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画成,即大青绿设色。因此色彩绚丽,经久不变,这就是青绿山水。画卷开始,一片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飞瀑,令人神往。接着是层峦叠嶂,山丘连绵。境界随之一变,危峰兀立,栈道盘曲,凸现中国山川无比壮阔雄伟的气概。随着山峦尽处,江水蜿蜒而来,逐渐进入丘陵地带,画面也渐渐开阔。最后是一望无际的烟波,远处平坡远浦,渔舟摇曳;近处山村水廓,屋舍俨染,正是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全卷波澜起伏,主次分明。山石不见钩皴墨竹;水纹用笔纤细,一览无尽。无款印,后纸有蔡京跋称为王希孟之作。
吴作成山水画:现代表现法,多种皴法结合笔法,有斧劈,有折带,笔法有中锋勾,侧锋擦,有顺锋写也有逆锋表现,勾画连绵不断的山峰
笔法顾名思义即用笔或曰之关键的技法。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笔法。
笔法,在整个书法国画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书法与国画同属于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古今书法、国画艺术家都十分强调笔法,且他们在笔法上都具有扎实的功夫和精湛的水平。
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等。
(1)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中锋之法乃是最基本笔法。
(2)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3)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
(4)逆锋,就是落笔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是运用逆锋写出的。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而露锋起笔,顺笔锋前进,不再折回,或一笔画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锋,而是顺逆直出,就是顺锋,顺锋有种飘逸流畅感。但顺锋不可露得太长,这样就会产生轻飘油滑感,要注意分寸。从某种意义上讲,顺锋、逆锋是露锋、藏锋的具体表现。
(5)方笔与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方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遒劲,即“转以成圆”。要了解方笔与圆笔是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方笔与圆笔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
(6)运笔的方向与五指执笔法密切相关,执笔中的压、钩、格、抵等就控制着左右纵横和最后进退的运动。笔的纵向运锋,就是指笔锋与纸面成垂直的关系,所有提笔、蹲笔、顿笔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运动。笔的横向运动,是各种横向的延伸运笔,表现在用笔上就有抢笔、行笔、挫笔、衄笔、翻笔、绞笔等。概括地讲笔的纵向运动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轻重相宜;笔的横向运动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细变化。
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7)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突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蹲笔,运笔方法像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8)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他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9)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10)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得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2)抢笔,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
(13)转笔,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
折笔,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