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别:
1. 佳能24-70头:
更加轻便;
成像质量更好;
在弱光情况下表现更好;
价格更便宜。
2. 佳能f2.8:
变焦头使用起来方便;
在大量运用非球面和低散射镜片后;
成像效果近似于定焦;
用料越是考究。
一、佳能(Canon):
在20世纪初期,日本相机行业十分落后;
当时的人们多数都使用外国货;
几个日本年轻人为了制引造国产的相机;
开始仿造高档德国相机;
并于1934年,在东京的一个小工场里成功仿制了德国徕卡相机;
也研制出了日本第一架35mm焦平面快门照相机KWANON。
二、优点:
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图片,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
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
佳能的10-22评价很不错,值得考虑。至少我曾经就打算入这个头,不过最后还是改变计划,继续攒钱上16-35…… 而70-200的话,如果只是想要个长焦镜头,当然是防抖小小白是最好的选择,除非你已经做好准备,随时三角架扛着跑,可以用小小白。另外,最好是再买个小小白用的三角架接环。 但如果想用70-200拍一些人像,还要有强大的焦外虚化效果,只能是用F2.8光圈的小白或者防抖小白了,而且更贵更大更重。不过这不是问题,体力好就行。 16-35的2代也是好东西,但17-40的话,我个人不喜欢,主要是光圈比16-35小了不少。这两只镜头都是全画幅下的超广角变焦镜头,装到APS-C的机器上,超广角就没了,但还是有广角的,16mm在APS-C上相当于是27mm,比以前的胶片时代的28-70这种套头的广角还多一点点……如果你想要超广角的话,最好还是考虑下10-22。但如果要配17-40或者16-35的话,就必须要有全画幅机身才能得到超广角,又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当然,如果你已经想好以后必然要上全画幅,就先入个16-35吧~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恶劣的解决方案,就是买个佳能15mm鱼眼镜头,APS-C机器上虽然没有180度对角线视角了,但是可以得到个跟全画幅下16mm差不多的视角,只是变形可能有点严重。
我想你是说比较锐度,如果只凭眼睛看,分辨不出来。有些低端定焦光圈全开锐度非常差。
应该是没什么区别了,不过定焦头相对便宜一些,在室内的话,还是定焦的有优势
24-70在数码相机上成像并没有比24-105有什么优势,在焦段上,70mm用途太少,远没有105mm更有用。如果有人说70mm是人像专业焦段,我看此人不很在行,起码不是人像摄影一线的专业摄影师。真正专业玩人像摄影的人连85mm都觉得有点短!为什么短?是因为摄影师要和被摄者保持适当距离,如果两米之内拍人像对被摄者多了额外的压迫感,令被摄人不舒服。有的人像大师一直只用一个镜头:100mm微距,所谓佳能的“百微”。做商业人像,半身常用到100mm,头像常用135mm,所以70-200镜头常用,有一个135/2L的定焦,画质更好,比85L好用!24-70镜头只有24-35这一段最有用!很多人也是只用24这一端,70不长不短,很难用!如果喜欢24镜头,倒不如买个24L更棒!
再说这个2.8光圈,有用么?当然有用。常用么?当然不常用!因为2.8不是为了弱光(弱光不如使用防抖更重要),而是为了比4光圈更浅的景深,让背景虚化。但是虚化为了什么?美人背景焦外模糊,难道是为了虚化得看不出来环境到底是什么吗?那你在一千里之外和在家门口拍摄有很大不同么?其实外景人像,现在懂行的人大多不把背景虚化得一塌糊涂,而是使用5.6光圈左右,令背景有一点交代,若隐若现的背景场景的交代很重要。话说回来,想虚化背景追求油润的焦外,70/2.8可远远不如135L的2光圈在焦外成像上来得更油润!
结论是:24-70不如24-105在焦段上实用,沉重、巨大、无防抖的镜身,除了虎视耽耽的外形,除了把摄影人的脖子压出颈椎错位,(哈哈),没有什么优势可言。